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南林子內教會 - 吳 禹

影像組的工作進入剪接後製,坐在電腦桌前沒日沒夜的剪片,直到影片結束才發現自己沒有用到什麼額外的配樂,仔細聽聽,禱告、吟唱、聖歌、廣播,日常生活中的林子內就洋溢著旋律。

 

人家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大概在林子內被一再的應證,據說牧師希望把林子內變成白河的維也納,聽起來有點浪漫又有些遙不可及,但當教會裡的孩子幾乎都能在鋼琴前彈上一段、隨便兩三個人湊在一起就會有笛子、鐵琴、鋼琴的協奏曲,聽完之後你會驚奇,這真的只是一個鄉間的小社區嗎?

 

孩子是希望的代表,他們意謂著接下來一個地方的發展。 牧師說,她剛到這裡的時候,是一片孤寂和黯淡,年輕人出走,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這樣的生活讓老人們自暴自棄,認為自己是剩下而不被需要的,小孩多少也受到影響。 所以牧師把社區的孩子抓來教會,讓大家學音樂。 不知不覺十幾個年頭就走過了,這些孩子長大了,有人遠赴國外繼續深造音樂、也有人回到白河和林子內教音樂,把火把往下交接。 當我問到教會青年時,很驚訝他們之後也願意再回歸林子內,不似一般印象的年輕人想往都市擠去。

 

昭輝是大二的學生,唸的是休閒觀光,他覺得當初沒有特別選擇的這個科系,現在看起來也有了意義。

 

「休閒有分生理和心理的,所以在旅行的目的也會有所不同,而林子內是一個適合心理休閒的地方。」他也想用領域的知識和學習來回饋這個生長的社區。

 

同時,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技能讓林子內的孩子找到了自信。

 

或許不像城市小孩可以學繪畫和跆拳,可是他們會吉他、會爵士鼓、會合唱,和其他孩子站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不必感到落後或不如。

 

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詩歌吧!記得以前曾看過一部美國電影,講的是一個黑人教會的唱詩班,從一盤散沙變成一個能唱出完美歌曲的故事。當然這裡沒有那種誇張到不行的厚胖女黑人和她的R&B,也沒有那種近乎天籟的人聲阿卡貝拉。

 

在禮拜堂裡,你能感受到另一種氛圍。

 

不論是青年帶小孩的歌曲、還是社區所有人都一起詠頌的聖詩,都有著美麗的調味,來自信仰特殊的情感,映在臉上、手上和音符轉換流動之中。換一種說法,是真誠,是那種打從心底的讚美和托付,貢獻和感激,這些單純的情感就建構了整個空間的凝結,再佐上一些週日早晨的光線、和鄉間特有的清晰空氣,這就是林子內禮拜日的形容,像幅畫一樣。

 

就像社區內的壁畫一樣,它們點綴著林子內的生趣,農村和信仰想像的結合,藝術這個艱困的名詞在這裡不再那麼的生硬,它是日常生活的樂趣,是可愛的路標、是陽光照耀下的裝飾、是一天工作辛勞之後的賞心悅目。

 

我們也建議牧師可以考慮施行駐村藝術家這個想法,讓這個地靈的地方更加人傑,不只是維也納,或許可以成為白河的「左岸」。

牧師只是笑笑的表示還不急,上帝會安排。

 

這裡彷彿有種療癒的效果,果真像是疲憊的心靈,在世間打滾之後,帶著沾滿塵土的面容回到了家鄉,回到羊水的環抱之中,回到小溪裡踢水或大樹上掛倒的純真。

 

或許就像牧師在冥冥之中看到的名字─心靈的故鄉。

作者小檔案

吳 禹
政治大學

吳禹,目前就讀政大廣電系,目前努力修習編導功課 ,希望能繼續從事創作影像,說更多故事給更多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