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屏東新來義部落 - 詹皓中
原住民給我的感覺就是「友善」、「樂觀」、「樂意分享」,沒錯,到現在都是如此。這次認識了好多的朋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vuvu嘎那、卓大哥、白阿姨,他們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豐富的故事。
Vuvu是排灣族母語中的長者,阿公、阿嬤輩份的都稱vuvu。vuvu嘎那60幾歲了,是一個很傳統的原住民,在山上種芋頭、地瓜,也會打獵,就是在部落遊走,他代表著傳統。
卓大哥是他的兒子,沒辦法像vuvu嘎那那樣,單純靠種田養家,必須往都市以勞力討生活,但他也是相當傳統的人,他沒有上班的時候也會去打獵,和朋友聊天喝酒,對原住民有著自己的見解。而他們兩個都有著共同點,就是沒有遷到永久屋。
白阿姨就不同了,她部落的家還在,但是已經遷往永久屋,但她是因為先生中風,在部落照顧不方便,畢竟有時候颱風來部落要撤村,在移動上會有困難,所以遷到了永久屋。
「每次回部落看到大家都很高興」這是白阿姨說的,我們一起和她回到大後部落,在部落她顯得格外輕鬆,卻增加了一點點,不容易察覺的憂愁。大概誰也不想搬去永久屋,並不是永久屋多差,說起來,是誰也不想離開原本的家。
「現在越來越少人這樣做了」vuvu嘎那舉起酒杯,用手指滲了幾下酒後,在地上甩了幾下,朝向大武山乾了一杯,「現在的人不信祖先了,改信上帝,但我們信祖先,有祖先才有我們,所以我敬他們」。
時代轉變了,這已經不是以前能夠靠以物易物來交換財產的時代,現在是必須賺到錢才能交易的新時代,所以時代的轉變,帶走了一些我們不容易察覺的事物。語言、故鄉和信仰,說母語的人越來越少了,離開家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部落不安全,往永久屋遷去的人也越來越多,信上帝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這些只是現象,沒有好或是不好的差別,「友善」、「樂觀」、「樂意分享」依舊是原住民給我的感覺,但我還是有點擔心文化的消失,就像閩南語一樣,會講的人越來越少。也許哪天也就沒人講了,雖然這個世代,會講閩南語的還大有人在,但那也是因為講的人多,人數上有優勢,就連原住民都會講了,如果原住民都會講了,那誰講母語呢?
我們要離開的前一晚,卓大哥為我們辦了離別會,大家相約去溪邊烤肉。大家的裝備很簡單,因為桌子椅子可以去溪邊用木頭製作或直接坐在石頭上;晚上了沒有燈,就用機車大燈和他們打獵的頭燈,他們說在外面烤和在家裡烤完全不一樣,他們說在山裡面烤和永久屋烤也不一樣。我問了哪邊不一樣?他說「就是感覺不一樣,你感覺不出來嗎」?
說的也是,我感覺得出來,他們當然會更深刻。接著他們時而用母語交談,喝喝白米酒,吃著前幾天抓到的山豬後腿肉,在離別前,送了我們帶有珍貴意義的羽毛,「友善」、「樂觀」、「樂意分享」我都徹底感受到了,至於我對於「文化」的擔憂,我想他們會比我更憂心。有人說「人在哪裡,文化就在哪裡」,大概吧。但是能和他們這樣相處,我覺得很高興,他們真的好自然,是那麼的純粹。
作者小檔案
我是詹皓中,黑黑暗暗的外表下其實情感豐富,待人就是真誠而已。喜歡喝茶,喜歡攝影,喜歡嘗試各種攝影角度和運動方式,發揮每個畫面不同情感表現的可能。要看見彩虹,必須先下雨,我不害怕面對挑戰,跌倒了再站起來而已,這是我的座右銘,是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