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苗栗野桐工坊 - 張湘晨
在野桐工坊蹲點時大家對我們都很友善,我們也逐漸融入這裡的生活,不過一開始多少還是會有些不習慣,像是我們不懂他們的語言,對於泰雅傳統也不是很熟悉,有時難免會因為會錯意而鬧點笑話,所以要花些時間來培養生活上的默契。
我們住的房間叫做小熊屋,有一位輔大織品系的學生跟我們一起住,叫做英佳,她來這邊實習兩個月,因為住在一起所以我們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感覺很奇特,明明是才認識幾天就已經有一起住宿的經驗,反而比有些認識好幾年的同學更有熟識感覺。因為我大學住家裡,所以對在外住宿有著些許的憧憬及好奇,這一次的蹲點也算是完成了我小小的夢想。
英佳很特別,她是住在蘭嶼的達悟族,雖然是我自己這麼認為,但也許因為都是原住民的關係,英佳跟工坊的調性很合,個性都很開朗熱情,而且都有種原住民特殊的口音。工坊還有一位唯一的男生,綽號叫小豆,他是香港人,當初因為不想上制式化的大學,所以開始了打工遊學的計畫。因為他是香港人的關係,說中文也有另一種特殊的口音,所以我常覺得工坊中每一個人說話都很有特色,反而我們變得格格不入,到最後我們還不小心也學會他們的說話方式,回到台北一時間還調適不過來,但也可以從中看出工坊的感染力有多深。
在野桐工坊中,唯一沒有口音的人是在工坊附設幼兒園的詩婷老師,因為老師不是當地人,本來是住在彰化,當初由大學的老師介紹給尤瑪老師,之後就來幼兒園教書。詩婷老師剛來時也不熟悉泰雅的文化,所以跟著幼兒園小孩一起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老師總是很熱心地幫助我們,有次週六日工坊休息沒人在家,老師還邀請我們到他家吃飯,我們聊了許多,也更加認識了工坊和幼兒園。許多小孩子都喜歡依賴,而大人也會覺得他們還太小不用幫忙,但詩婷老師覺得應該要讓小孩從小學會參與,也許做得不會很好,但不嘗試就永遠學不會。
我很喜歡工坊的氣氛,早上我們七點多和老師及大哥一起吃早餐,織女帶著小孩去幼兒園上課,在八點上班之前大家會聊個天,老師和大哥總是很親切問我們來這邊過的如何,也會跟我們討論紀錄片的內容。其實我們的三餐應該要自己負責,但是他們卻熱心地邀我們一起吃飯,為了表現感謝,我們也會一起幫忙作菜洗碗,大家一起做的飯感覺更美味。
還記得我們因為天秤颱風來襲因而提早離開工坊,那時有說不出的驚訝及不捨,聽到我們要離開,大家都趕緊過來道別,還要我們注意安全。一想到我們是因為颱風而離開,就擔心他們會不會也有危險,甚至回到家後還不時打電話去工坊了解狀況。
在野桐工坊,媽媽在工坊上班,小孩在旁邊的幼兒園上課。織女媽媽偶爾還會做教材給小孩上課,與其說這裡是工坊或工作室,感覺上這裡更像是個大家庭。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及不同的背景,每一個人都像不同顏色、材質的線一般,但是這些不同的線只要經過整理及調和,最後交織出來的布一定會比單調顏色更加繽紛亮麗,而野桐工坊就是這麼一塊獨一無二的織布。
作者小檔案
就讀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動畫組,大四的學生。
喜歡手工藝、古舊的東西、塗鴉及散步。
最近發現自己過了二十的歲數,決定要一一完成自己的夢想。
想要看流星、看極光、到原住民部落、環遊世界、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到處去流浪。
自己要做的事物不假借他人之手,雖然相對辛苦,但靠自己一點一滴實踐的感覺果然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