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鐵份部落 - 郭嘉錡

  我本身也很喜歡「吃」,以我的角度出發來看鐵份,因此以「食」的面向去發掘在地故事,一起欣賞我享受過的「食日子」。

    

  假如你將遠道而行,務必過來一探究竟。

  有些當地文化及風俗民情是值得親自去了解及感受的,人類就是藉由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才得以在世界上找到存在的意義。

  鐵份部落位於花蓮縣玉里鎮的東豐社區,說到這就必須要提到東豐最廣為人知的「柚子」、「有機米」,這兩樣經濟作物可說是東豐社區的驕傲,剛進到社區,就被路旁隨處可見的柚子樹嚇著,也可以看見每戶人家的郵箱都是柚子形狀的,可見柚子在這裡的地位可是不容小覷呢!

  再來是有機米,在鐵份的日子裡,有一半的時間都有吃到他們自己種的有機米,雖然我不太懂這些米的專業知識,但是那個Q彈度還有香氣,確實是一吃就能感受到的美味。水稻田的倒影映著山的輪廓,隨著日出、日落也會有不同的面貌,看那綠油油的稻田,不禁讓人想起「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我們所吃下的每一口米,望向的每一片美景,都是農夫們用汗水換來的美麗結晶,期待在下一個收穫季節,滿載而歸。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三毛:「我從不視被邀吃飯是應酬。相聚的朋友們真心,我亦回報真心。」

  部落裡的阿嬤都有著滿滿的人情味,即便我們生著外地人的面孔,對待我們依然如自己的家人般真誠,希望我們的腳步能夠放慢,與他們享受一頓晚餐的時間,身處異鄉還能遇上這群熱心腸又好客不怕生的阿嬤們,讓我們有種融入鐵份,被當成一家人的感受。

  還記得第一次的蹭飯經驗,是來自部落裡的客家阿嬤,餐桌佳餚有滿滿的客家菜,其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好滋味,非酸菜瘦肉湯莫屬,與此同時阿嬤還從冰箱拿出湯頭的秘方-酸菜,是傳統客家的醃製方法,我們邊聽著阿嬤對這桌菜的介紹邊大快朵頤著這頓晚餐。

  最特別的一次吃飯經驗,是在文化照顧站與長者一同共餐的時候,部落的主要信仰是天主教,所以在飯前都會禱告,而中午當大家都打完菜後,就會推派一個人當作主導者,帶領大家向天父感謝這頓得來不易的午餐,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飯前禱告,以前對於宗教信仰的憧憬也有想像過禱告的神秘感,如今能夠參與其中,飯前凝聚大家的心,在一起共享美食。也讓我想起,以前我們家的習慣,也是會等待大家都入座後在一起開動,雖然少了禱告的儀式,但是等待「齊聚」的動作,也是一種凝聚彼此心靈的力量。

  拉近距離的方式有一百種,其中「以食會友」,過程不但甜蜜,結果更是香甜,我們吃著桌上的美味,以鐵份的趣事、彼此的談心為調味料,讓吃下這頓飯的我們,滔滔不絕。

作者小檔案

郭嘉錡
台北大學

習慣接收負能量再淨化成正能量的女子,

內心住著想流浪的靈魂,如果可以想要四處漂泊。

我是郭嘉錡,目前就讀臺北大學社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