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屏東 阿禮部落 - 冒險日誌Day15-陳泓易教授專訪
奇遇植樹實踐家──陳泓易教授!
教授已經默默植了數萬棵樹,這個數量在臺灣可謂排行前五,可令人欽佩之處不只是栽種數目,而在於他是個人行為,不是企業單位去執行的。
「我就是為了喝比較好的水,才去種樹吧。」
詢問是甚麼讓教授堅持下去的時候,他說,做這些的目的不是為了兌現成某種資本,讓自己出名,單純只是知道人是與自然共存的。語畢,教授的謙遜性格就顯露出來,覺得這種說法過於理想,便改用「水源地」的通俗角度舉例道,便有了上述這段話。其實教授的資金來源有部分是來自計畫,但更多都是源於個人薪水。他不接受捐贈,擔心捐贈者可能會媒體化,去大肆宣傳,進而扭曲本意。他認為,用自己的錢就不會被這些外力干擾,能夠專心執行。
「那不是善事,那是應該做的事。」
教授認為人與自然間不是主客體關係,是共存共生的一體。人們總將植樹、復育等視為善事,將這些行為看作是犧牲,卻忘了人本就不是自然的統治者。
與陳教授觀點相似的,還有原住民的文化。像部落的長者就很強調山林的重要性,這就是因為在過去魯凱族的文化慣習裡,「植樹」並不是種「使命」,而是「生活」的一部份,族人看到山林變得光禿,就自然而然地就會去補上。
植樹是種延續性的行動。鏡頭不僅止於栽種當下,更要拉遠到後續的澆灌照護。可這種不能立即見效,甚至是無法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果的行為,隨著現代觀念與生活型態轉變,就越來越少人去做,最終就成了一種「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