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雲林口湖鄉老人福利協進會 - 詹子儀
在與當地人相處及熟識的過程中,總能聽他們說起各式各樣的故事,每個人的抑揚頓挫間透露出的是對於家鄉的愛戴,以及懷念的人事物。有時甚至從一個故事在講到另一個故事,最後交織成一首又一首專屬在地,也專屬個人的生命組曲。
(一)擁有鐵花的柑仔店阿嬤
鐵花窗藝術村的柑仔店阿嬤每天駐守在廟口前已開近50年的雜貨店兼指路店。裡頭的東西不多,只有一個冰櫃的飲料以及兩小排零食。然而每天仍有許多遊客上前拜訪這間小巧的店面,為的就是找到鐵花窗藝術村中的13片鐵花窗!
記得我們首次拜訪柑仔店同樣也是想探求鐵花窗的下路,阿嬤信手捻來兩張導覽地圖給我們,彷彿預知著我們的到來。尋寶結束後,我們回到雜貨店買了兩瓶飲料,隨口和阿嬤聊起天。她說著今年93歲的她,在這雜貨店見證了椬梧的興衰。曾經廟口前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然而隨著產業轉型,周遭一帶人去樓空,門可羅雀的廟前成了停車場。直到近年以當地故事為主題的鐵花窗藝術進駐椬梧後,人流才逐漸回升。一直鎮守於此的阿嬤也因而獲得了一片專屬的鐵花窗,鑲著她與椬梧相守的歲月光陰。
(二)廟口西瓜伯
蹲點第二天,我們頂著烈陽來到了當地的下寮萬善爺廟打聽在地傳統祭儀-牽水狀-的故事。在我生疏地停機車時,一位身穿吊嘎,帶著公廟鴨舌帽的爺爺熱情地前來指引:「停在樹下才不會太熱。」看著背著大小包攝影器材的我們,爺爺主動地介紹我們廟中必拍景點-萬人塚,並邀請我們後天一定要來參加點燈祈福儀式,當他說起當天夜裡燭光將會多麼迷人時,眼神裡也閃爍著光。
「那你們知道挑扁擔的儀式嗎?」爺爺問道。見我們一臉疑問,爺爺開懷地笑問我們想不想實地體驗?隨後,他開起了神祕的倉庫門,裡頭放有近百個扁擔。爺爺就地講解起扁擔的正確搭法,並耐心地校正我們的姿勢。突如其來的扁擔課程結束後,他順手拿起了祭拜過的西瓜,在廟口廣場剖了開來。就這樣的一個夏日午後,我們在樹陰下大口大口吃起西瓜,悠哉悠在地過上一個下午。
(三)風箏接班人-吳阿姨
某天在當地農場幫忙完,在地青年京祐和我們分享起母校國小校長的「風箏傳奇」。他說,小時候下課經過校長室時總會看到校長默默地在裡面削著竹子,削著削著,有天走廊上就多出了一支快和走廊一樣長的舞龍風箏!當我還在懷疑是否是記憶被放大,京祐找到了舞龍的照片……!在校長的帶動下,風箏製作成了頂湖國小文化。學生們會用一學期的時間學習如何從有到無設計專屬風箏,並在試飛的環節透過觀察風向調整風箏角度與平衡,不斷地與自己的風箏培養默契才能讓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前校長離開頂湖國小後,持續將風箏技藝推廣到各個在職學校,吳阿姨則留守於此傳承著風箏教學。
在京祐的引見下,有緣與吳阿姨一同參觀了頂湖國小的風箏寶庫。吳阿姨小心翼翼地取下架上的風箏,娓娓道來每個風箏的身世背景-哪些是鎮校之寶,哪些是學生得獎之作,哪些又是近期最新款式。離開教室前,她再三提醒我們記得拍下風箏製作的八步驟,並說聲:「有空歡迎回來一起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