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嘉義 古民社區 - 陳姵蓁

《看盡協和堂的盛衰榮枯—由口面庄興盛,至古民村沒落》

 

文章的起頭全因古民社區成果評鑑的迎賓表演,ㄚ峻理事長曾帶我們到村中最年長的耆老鄭松根阿公家拜訪,看著那雙微顫的雙手竟能打出如此磅礡的鼓聲,雖說阿公正處不擅於記事的年紀,若是聽見要打鼓,儘管是下禮拜的事也會牢牢記得,果不其然,評鑑一早就看見阿公騎著自行車前來。

看著平叔表演前仍在談笑風生,評審委員下車前一秒便蓄勢待發的模樣,因圍觀人潮擠滿整條街,站起身、舉起鼓棒奮力敲打,這使我更確定協和堂會成為我們的紀錄片或是文章主題。

 

 

 

 

 

 

 

 

 

 

「要知道一個村莊團不團結就是看他們的武館」

原新港口面庄(現古民村)的武館分兩派,而後祖師爺曾巖將兩派合為一派,命名協和堂,又有齊心協力合在一起的意涵,受訪者平叔是第三代,說起當時,武館有上百人,除了原有獅陣,更結合宋江陣為宋江獅陣,傍晚飯後是他們的練習時間,時間到鼓聲響起,不一回活動中心旁的曾家祖厝將匯聚所有準備練習的武館成員,當時口面庄的治安全由武館負責,每天分配人員夜巡村莊,有土匪時馬上戰鼓捶落去,在資訊不發達的世代,協和堂有秩序地運轉著。

 

「驚(怕)辛苦的人著學無專精。」

栩栩如生的獅頭全是他們用水泥紙(厚紙板)一手磨成的模型,而武館的組成分三類—獅頭手、五音、舉棋手,在選擇要哪一類之前,都從基本功夫—蹲馬步練起。

 

「獅頭的基礎如果學得扎實,踩出來的腳步很有神,基礎如果學不扎實,踩的腳步就會很不穩。」

從一開始雙手平舉蹲馬步,進階到拿著磚塊,到後來提水桶,訓練時間半小時起跳,以往舉獅頭、獅尾的人都一定會打鼓,如果不會聽鼓聲的節奏,腳步便會亂成一團,就像獅頭手需判斷當打禮鼓時腳步要怎麼走,才能跟著鼓聲將獅頭活靈活現的呈現在眼前。

問起平叔覺得武館的靈魂人物是哪一類,他回答道:「每個都很重要」,首當其衝的舉棋手如果腳步踩不好,作為武館門面會讓人覺得漏氣,緊隨其後的獅頭手腳步若是沒踩在節奏上便會看起來毫無生氣,鼓聲更是隊伍前進時能展示出武館氣勢磅礡的最佳利器。

 

 

 

而現今已是第五、六代,村莊青年人口銳減,鑼鼓等打擊器具早已殘破不堪,全員解散的協和堂順帶上了武館的沒落,今昔對比,曾由數百人組成的協和堂早已拼湊不出過往輝煌的樣貌,對當時協和堂鼎盛時期仍保留印象的只剩古民村的耆老,傍晚的曾家祖厝已不再鑼鼓喧囂,說起古民村也不再談論協和堂。

 

但是,也不用太早感到難過!

每個時代總會有用盡全力想傳承和復興的一群人,就像ㄚ峻理事長,在把宋江陣帶進古民國小的同時,便與協和堂產生了連結,現在古民國小宋江陣有固定的練習時間,像評鑑當天他們也有出來表演,也許暫且能作為我們親眼看見的協和堂今昔對比,雖然小學生的力氣還拿不動沉甸甸的獅頭,卻重新拾起了掉落的協和堂旗幟。

作者小檔案

陳姵蓁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Hi我是姵蓁,也可以叫我Haru!

喜歡吃美食、跑咖啡廳、和貓貓狗狗玩,下輩子想當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