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桃園 新屋愛鄉協會 - 張淇雯

在過去的十六天中,我深刻認識到新屋沿海地區有一群默默努力推動地方發展和文化創新的客家人。儘管外界可能不太理解他們的努力,但他們堅定地走出了一條屬於海客文化的獨特之路。

他們眼中最珍貴的資產就是「石滬」。

一、起心動念

新屋愛鄉協會在早期發現了石滬這一個珍貴的歷史遺產,他們開始著手修復它。儘管修復過程中反覆倒塌,但每一次修復都是為了傳承祖輩的智慧,供後人了解並體驗這項文化遺產的深刻內涵,同時也是志工們對家鄉文化深厚情感的體現。

 

 

為了維持協會的運作並為志工們提供一些支持,他們嘗試通過深度旅遊方式來推廣石滬文化。這些旅程不僅有助於協會的持續運作,還使公眾能夠以更輕鬆愉快、實地體驗的方式了解古代漁業方法,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傳統的文字教育。

由於新屋沿海地區的潮間帶距離海岸線非常近,這裡也成為了自然生態教育的理想場所,不同時間段能夠觀察到各種的生物物種。目前,協會還計劃推動這方面的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台灣這片寶貴的土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公民科學家,認識大自然的神奇之處。

在這一過程中,協會還積極與政府合作,爭取不在新屋沿海地區建設風力發電廠,以保護新屋豐富的生態系統。

 

二、新屋石滬故事館

幾年前,協會成立了新屋石滬故事館,為宣傳石滬之美提供了一個據點,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本島,特別是新屋,擁有石滬這珍貴的資產,並且是個生態豐富的教育場所。因此,協會的理念不僅僅是保護石滬這一有形資產,環境生態保育、重視海洋也是他們近幾年的宗旨。

 

 

基於這一理念,協會提出了使用廢棄瓶蓋製作實用產品的創意(如果大家有大量瓶蓋,可以寄到故事館,他們會妥善利用!)

首先,他們會將這些瓶蓋碾碎成塑料顆粒,然後將它們壓制成多彩的繽紛磚,再根據需要切割成鑰匙圈、手機支架等,以實現瓶蓋的回收再利用。

 

 

此外,故事館還製作石滬姐妹花袋。這些袋子的製作過程經歷多個步驟,基本材料是廢棄塑膠袋。塑膠袋難以分解,容易損壞,因此他們重新拆解、裁剪、拼貼、壓制,根據當地石滬的形象和地方文化的創意製作出顏色各異、獨一無二的袋子,這些袋子不僅使用壽命長,還體現了環保永續的理念,以及對石滬文化的堅持。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在台灣各個角落努力推動地方創生的人們。

以往我們可能只會在書本上或者匆匆的旅遊中看到石滬和生態,簡單地拍照,而不太了解背後的含義或台灣本土文化。儘管在推廣過程中,或許只有少數遊客能夠理解協會所堅守的價值觀,但我相信只要繼續努力,石滬這朵花將會綻放得更美、更壯觀。

作者小檔案

張淇雯
國立中正大學

來自台中,但窩居嘉義五年,只在中南部不斷穿梭。家門一打開就是一片稻田,深深著迷於鄉村的純樸之美。興趣是閱讀、聽音樂,以及到處走走停停。未來,我期待持續豐富自己的生活,讓每一刻都成為值得細細品味的珍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