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彰化 路上教會 - 張又禾
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沒有語言的民族還有文化可言嗎?政府一味推行雙語政策,那我們到底是誰?
我們在教會跟長輩互動時,最大的阻礙是語言。兩個都市來的小孩,真的聽不太懂長輩們的閩南語,諷刺的是我還得過閩南語演講區賽的第四名,到路上之前,天真的認為自己可以跟長輩溝通,但當我聽到流利快速且毫不手下留情的閩南語時,有一瞬間覺得自己身處考場,考科為英文聽力,似懂非懂,他剛剛到底講了些什麼?「洗安餒喔」是我唯一能做出的回應,只能假裝自己有聽懂,點頭並附和。本來幻想著能跟長輩們閒話家常,卻被語言狠狠的甩了一巴掌,「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阿嬤是這麼告訴我們的。
我的阿公阿嬤都會講一些華語,因此當我跟他們講閩南語時,阿公阿嬤都會用華語回應我,本以為是阿公阿嬤的貼心,來到路上才意識到阿公阿嬤可能是聽不下去我那殘破不堪的閩南語。紀老師也告訴我們很多家長都跟教會反應,在家裡跟孩子講閩南語孩子都聽不懂,但阿公阿嬤的華語又不太流利,講閩南語又沒辦法溝通,孩子跟長輩越來越生疏,明明住在同個屋簷下,卻像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
這個深似鴻溝的隔閡怎麼會出現在台灣這顆小小的島上?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回顧我們的求學歷程,除了國小一個禮拜一堂的閩南語課,我們沒有其他接觸閩南語的時間,還記得那時看到很多同學在課本上標記注音,唸出來給老師聽就當考試通過,有沒有理解其中的意思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在國中,閩南語更是直接消失在我們的課表裡,但英文課卻增加了不少,許多的同學英文講得比閩南語來的流利,難不成我們是英國人嗎?雖然我也知道英文是這個世界通用的語言,但為了追求國際化,拋棄屬於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這真的值得嗎?在考大學時,別說閩南語了,許多學校英文的比重佔得比國語還來的多,英文固然重要,但真正屬於我們的語言去了哪裡?
國民政府遷台後實施嚴格的「同化政策」,「獨尊國語、禁說方言」使得閩南語被迫害、被禁止,到了2001年才在課程綱要中規定國小一到六年級要有鄉土語言的學分。從同化政策到鄉土語言重新被正視前的那些年就足夠讓閩南語消逝,消逝的不單單是語言,而是整個閩南語文化,詩、歌曲、戲劇、歌仔戲都會隨著語言消失而漸漸失傳。現在七十五歲以上講閩南語的有七成以上,但二十五歲的年輕人會講閩南語的只剩下兩成,閩南語在聯合國瀕危語言的等級中已經被列為第三級——「重大危險」。台灣的文化正在我們面前消逝,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是否該有所作為,讓台語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留下那個屬於我們的文化。
作者小檔案
嗨!我是張又禾,來自樹林,是新北市的樹林不是淡水的紅樹林。喜歡聽音樂也喜歡玩音樂,會彈鋼琴跟古箏,聽起來是一個很有氣質的人,但實際上是個活潑開朗笑聲宏亮的女孩子。也很喜歡大自然,從小就常在山上跟海邊晃來晃去,但真的不太喜歡蚊子。小時候的夢想是統治全世界,但目前只能用12塊統一布丁,總之希望可以用我宏亮的笑溫暖身邊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