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屏東東源村 - 林詩函

屏東縣牡丹鄉雖然不是我第一次接觸的地方,排灣族也不算是陌生的民族,但是東源村卻是我的第一次,在那裏的排灣族人們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原住民從以前就是以”部落即國家”的方式作為界線,並非現今大家所熟悉的排灣族、阿美族的分類法;因此就算是同一族,也會因為部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不同的語言。東源村的人們喜歡稱這個地方為”麻里巴”(maljipa),他們以自己生活的地方、以身為麻里巴的排灣族為傲,這麼一大片的野薑花田也是他們非常引以為傲的地方特色。

 

從拖著行李下公車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旅程就在青年會成員、孫老師以及頭目的熱情招呼下展開。大致整理完房間、放置好行李,便被孫老師邀請到隔壁頭目阿姨開的早餐店和他們一起聊天。也許因為是原住民的身分,我們熟悉的很快,聊天的內容也不只是噓寒問暖而已,我們聊到了部落、聊到了土地、聊到了深入的原住民議題,讓我在第一個夜晚就掉下了很有感觸的眼淚。

 

那個夜晚,讓我們對於要拍攝的主題省思了更多,也開始嘗試著想別的拍攝主題。整整三天……我們沒有了方向只好拿著腳架和攝影器材到處去,認識部落的人也好,用腳和眼睛認識這塊土地也好,這些日子也讓我們和部落越來越親密,原本以為我們是觀光客的部落居民們也開始把我們當作是自己部落的孩子一樣的照顧著,”吃飽了沒?”、”今天要去哪裡拍?”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問題,漸漸的我們就像是麻里巴的孩子一樣。

 

八月八日,整個部落家家戶戶都過著溫馨的父親節,烤肉的烤肉、唱歌的唱歌、還有人家放著煙火慶祝,兩個來自外地的我們原本以為我們在這個佳節只能帶著想家的情緒檢查著我們拍攝的片段。但是,他們卻邀請我們到家裡一起慶祝父親節,就像是一家人的和我們分著飲料、分著他們下午抓的魚,這絕對可以榮登我在東源村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前五名。

 

除了部落,哪裡會有人把兩個外地來的陌生人當作自己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孫子那樣照顧,怕我們餓、怕我們客氣拼命的分享著自己的食物和飲料,這是多麼美麗的畫面。

 

在部落裡面家家戶戶都是從小認識的親戚、好朋友,只要說說是誰家的孩子就會知道住在哪裡,讓我不禁想起台東都歷的家,部落傍晚的山、田地、小溪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部落夜晚的街,沒有車水馬龍、沒有刺眼的霓虹燈、更沒有喧囂,只有靜靜的風、閃爍的星星還有坐在家門口聊天的人們。曾幾何時,在都市忙碌生活著的我們,連隔壁房門鄰居的臉都不認得了,更何況是名字呢?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絕對會想在部落長大,盡情的享受著一切的純真。

 

這裡的孩子就像是從未接觸過外在的複雜,從未被汙染過一樣,總是帶著那燦爛的笑容,他們的笑容真的會讓人相信這個世界好像只有美好一樣。小朋友們用真心認識我們、接納著我們,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姐姐一樣。接近離別的日子時,開始有妹妹跟我說希望以後可以和我一樣,這句話讓我多麼的受寵若驚。不管未來如何,我只真切的希望,希望他們在長大之後還會記得回家的路,還會記得孕育他們的,那文化的根。

 

這一趟,雖然會苦惱、會累、覺得不容易,但也確確實實的從中獲得了很多東西,充足了很多的能量,雖然不是在自己的部落,卻也有像在自己部落的那種人情的溫度。我只能說,這一趟,值得!

作者小檔案

林詩函
政治大學

我是林詩函,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三年級。是一個在台北長大來自台東都歷部落的阿美族。參加蹲點是想要用我們原住民的眼睛,帶大家看台灣這個美麗的地方;想用我們原住民的說話方式,道出部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