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嘉義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B - 邱育南

  初來乍到,站在人生地不熟的石棹馬路上,不知道往前往後的道路將通往何方,靠著一張嘴找到了往樂野部落的方向,徒步走上了縣道169,途中遇上了熱心的鄒族朋友載我們到了樂野部落,一幢幢的房子群聚在一塊兒,櫛比鱗次的住屋間流竄著一條又一條精緻的巷衖,是對原住民部落的第一印象。

 

        街道上瞧不見幾個人,卻聽見教堂傳來陣陣詩歌的吟唱聲,從門口向內張望,教友們雙手緊握頷額微傾,虔誠地謳歌著,一位大哥歡迎我們進去參加禮拜,看見我們又是相機又是攝影機的,便詢問我們打哪兒來,雙方表明身份後這才知道,原來這位大哥是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阿里山分會有機產銷班的班長,汪大哥。

 

        汪大哥邀請我們一同到教會的地下室泡茶,大夥兒坐在一塊談笑聲此起彼落聊得好不快樂,看到汪大哥常兩手緊握不發一語,有時像是盹著似的,但又突然醒轉過來說幾句玩笑話,逗得大家發噱。因為在豔陽下長時間農作的關係,汪大哥的臉上烤上一層焦糖色彩,談話的停頓間,常見他眉宇之間時不時地緊縮著,或許是惦記著田裡的作物吧,不過歲月的流轉並沒有在汪大哥的臉上鐫刻下什麼痕跡,因此當大哥表示他已屆耳順之年時,著實嚇了我們一跳。

 

  抓住與汪大哥初識的機緣,三番兩次跑到大哥家裡騙吃騙喝,幾次下來漸漸地跟汪大哥家人也熟絡不少。碧蓮姐是汪大哥的賢內助,跟著汪大哥從事有機農作好幾年了,不僅在精神上支持著,更是身體力行捲起袖子幹活,我們很喜歡同她泡茶聊天。大兒子年紀跟我們相去不遠,也在阿里山從事農作,但並不是有機農業。女兒是高材生,今年甫考上嘉義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每年總是趁著暑假閒暇的時刻,全副武裝幫忙家裡採茶。最小的兒子只有國小二年級,正值稍微調皮愛到處玩耍的年紀,每次問他要去哪,他總是回答「去玩阿」,天真爛漫不言可喻。

 

        剛開始作農的時候,汪大哥也是以「慣行農法」進行耕作,與他人並無二致,然而長期使用化學肥料與強效農藥,造成大哥身體開始感到不適,原本良好的健康狀況逐漸走下坡,體力亦大不如前,也因此汪大哥決定痛定思痛,轉型改作「自然農法」,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或農藥,完全以人力來杜絕害蟲,這番決定也讓汪大哥吃了不少苦頭,除了自然農法有其施行的困難之外,有機認證的標章出現標準化,政府伸手介入有機農產品的管控,個體戶種植出來的有機作物不受到承認,商家就不購買,就在此刻,瑪納有機生活促進會來到阿里山部落,協會的理念與汪大哥長年秉持的不謀而合,於是汪大哥便加入了有機產銷班,成為產銷班最死忠的成員之一。

 

  聽完汪大哥對於整個農作變遷的故事後,他對協會的精神提出另一個看法,認為其實瑪納的精神就是分享、互助,八八風災中受難的班員也是大家互相幫忙才能一起走出來,也在這一番談話中知悉了耀祖哥的遭遇。

 

  第一次見到耀祖哥是在樂野部落旁的米羊,他帶著大大的遮陽草帽,長袖T恤跟迷彩褲,手中握著噴灑資材的噴射管,相當帥氣,米羊田另外一頭是慧芳姐,她是耀祖哥的得力助手也是阿那達,正在種植萵苣,田裡有些地方坑坑洞洞的,往裡面仔細瞧卻什麼也沒看見,詢問慧芳姐才知道,因為蟲害沒有辦法完全避免,有些蔬菜因此要重新播種才能收成,有機農業果真需要能夠經得起一再的挫敗與考驗,才能力行不輟啊!

 

  「上車。」某個陰雨綿綿的午後,耀祖哥喊我們上車,說要帶我們到特富野部落去晃晃,阿里山公路往達邦方向的道路滿目瘡痍,臨時架起的路旁護欄與滿佈的碎石泥濘地面讓人不禁屏息,主要道路橋樑附近仍舊有砂石車持續挖掘土石,河床積累大量的石塊歷歷在目,耀祖哥開著車馳騁在一條條搶通道路與僅能容下一台車的山間小徑之中,好幾次都覺得靠近路邊再多一點距離,我們就會連人帶車滾下山,但耀祖哥嫻熟地開著車,展現高超的駕駛技巧,在驚懼之餘實在相當佩服。

 

        「那邊土石下面就是我老家。」耀祖哥指著山的另外一頭說道。然而除了一堆土石之外我什麼也沒瞧見。「那天晚上轟轟轟的聲音一直傳來,我開始覺得不太對勁,大人抱著小孩,也沒帶雨具只帶了兩個頭燈就開始跑,第一次聽到大石頭滾動的聲音,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可怕,那時天色很暗,不知道該往上走還往下走,往上走發現後面的山一直在崩,不是一個地方崩坍,是整片山都往下陷,等到隔天早上回來在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那種感覺很難形容,大家抱在一起哭在一起。」耀祖哥看著崩落的山,開始對我們講起當時的情況。我們好奇之下也追問目前災後重建的狀況。

 

        部份慈善組織幾乎壟斷所有的募款來源,進行永久屋的建置,屋舍的建造地點距離部落較為遙遠,不是原本災民所能熟悉的居住環境,並且集中安置的管理模式造成「災民村」的標籤化,捐贈建造的永久屋看似提供災民一個安身的處所,但各界卻沒有進一步瞭解災民的需求,雙方的溝通管道尚未建立,又如何能夠達成共識呢?而原本的部落地區幾乎全部被政府劃定為特定區域,不能再蓋任何房子,一系列的救災行動透露出一點弔詭的救災暴力。

 

        經過這次的「蹲點‧台灣」計畫,我才深深感受到深入田野參與觀察的重要性,非得要到最靠近事件的所在地,才能真正做到與常識面斷裂然後再修正,把思路給理清楚。汪大哥對有機農業的不遺餘力、耀祖哥在災後所面臨到的種種問題,這些活生生的在地故事,著實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作者小檔案

邱育南
政治大學

台南人,水瓶座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一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