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B組 - 劉芝穎

啟程之前我看著協會的簡介,徐醫師的願景說要照顧整個南迴,當時並不明白此志願何以偉大、何以困難;抵達車站之後開了半個多小時的上山路程,看見蜿蜒的山路上沒有任何路燈(連警告用的反光指示都幾乎沒有),明白了這裡對外交通的不便,和社會資源分配上總是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不平均。當然這些都是一體兩面的,在更後來的生活,我看見這些看來遺憾的感嘆,帶給這個社區更多無形的溫暖與愛。

 

健康照護與醫療的滿足,在我們聽來是最基本的需求滿足,在台北,出門到大街上,中西醫各科診別大小醫院林立,但在土坂部落只有一間定期診療的衛生所,沒有急診、沒有24小時、沒有分門別類的各種科別讓你選掛,而整個臺東市以南至屏東楓港長達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是目前本島唯一沒有醫院的地區。徐醫師說,這裡的人生病時只能抱持著消極的態度,小病等待自然痊癒,大病等待醫療巡迴時看診,更嚴重的就是靜靜等待死亡… …。

 

徐超斌醫師成立了「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針對人口外流的南迴地區,從醫師的家鄉達仁鄉開始,照顧老人的健康、關懷小朋友的學習。我驚訝的是,這樣的想法竟得由得一位醫生來實踐,居民的希望此刻是落在徐超斌醫師身上。醫師的願望就是照顧到整個南迴的人民,從老人和小孩開始,去促進整個地區的發展。這看起來就像是某位候選人的選前政見,可是徐醫師的偉大在此,如此龐大的照護計畫由他實踐起,如此體貼、細膩的照護,由他的心開始。

 

醫生本是神聖的職業,是許多家長對孩子最高的期許,但成為醫生這件事,是超斌醫師對自己的許諾。小時候二妹在就醫的路程當中過世,讓他就此下定決心當醫生甚至去改變醫療現狀。關於理想這件事,常常隨著長大就束之高閣,變成心裡永遠閃耀的那一塊夢,而徐醫師讓我看見不一樣的實踐方式。學成後的醫師並非馬上回鄉服務,他留在都市中的大醫院吸收養分,沒有忘記初衷的他,在能力趨於完備的時候離開了高薪的看診生活。回到家鄉不是休息,而是來回奔波於一百多公里的南迴線,巡迴於這些被醫療遺忘的鄉民。

 

對我來說,看病向來是件麻煩的事,即使就醫方便也不會讓我身體不適就往醫院跑,因為光是進到醫院,吸入的氣味就讓我好像浸入濃濃的藥水中,再加上問診室裡的醫生總是半臉藏在電腦後頭冷冷的打著鍵盤,對病情似乎也更加沮喪了。然而在土坂小小的衛生所,開放的大門、流通的空氣,二十坪左右的大小像家一樣,隔間裡徐醫師打著小小的筆電,親切的眼神問著:「是不是又喝多了啊?」。在這裡我看見候診的人們眼裡是期待,是一種安心的信賴;回到台北觀察大醫院裡的臉孔,相較之下有點麻木,有點無奈。徐醫師說,他知道有些病人其實只是要來看一份心安的,生病這件事有時候不是藥物可以醫治,心靈上的擔憂需要透過溝通、關懷才能痊癒。視病猶親,徐醫師所付出的不只是他高超的醫術,更是奉獻了他的全心全意。

點滴故事4.jpg

蹲點的15天,聽見小朋友覺得自己幸福,免費的晚餐供應、優秀的師資輔導、多元的課後學習;看見受居家照護的vuvu們,生活中多了居家照護員的陪伴與照顧,不愛洗澡的奶奶洗的香噴噴、受家暴的獨身奶奶有人替她申張,醫師的照顧全進到他們的心裡,從生活上的品質帶到健康關懷與促進。我才明白,原來偉大是建立在這些生活的細膩之上,多麼偉大的醫師,其實他只是將愛放大到他所愛的家鄉。

作者小檔案

劉芝穎
輔仁大學

劉芝穎,短髮,台北人,今年畢業於輔大廣告系,喜歡拍照、喜歡畫畫寫字、喜歡有溫度的一切,舊舊的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