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南投良顯堂基金會 - 曾俞凱

這次到埔里良顯堂基金會,我對一向陌生的社工有很深的了解,所以想談談他們的工作故事。

 

說到社工,就不得不先提良顯堂眾多社工的大家長陳綢阿嬤。阿嬤從年輕時身上就患有多種癌症,她靠著意志力撐過無數個吃藥化療的日子,如今已高齡83歲,依然精神煥發。阿嬤懷著一顆慈悲之心,雖然拖著病體,卻不忘關懷弱勢青少年,早年受惠於阿嬤的青少年多已成家立業,遍布全台灣。玉清宮良顯堂本是座廟,阿嬤靠著驚人的募款實力,先後成立了「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陳綢少年家園」,提供埔里地區弱勢青少年一個最健康安穩的庇護所。

 

青少年社工在台灣並不受到關注,也鮮少人能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範疇。但以我在良顯堂觀察到的社工為例,他們的工作其實相當困難且龐雜。平日早上八點多他們就要進到辦公室,先處理基金會的行政工作。例如少年家園暑假開辦的少年烘焙班,就需要由他們為課程準備雞蛋、麵粉、奶油等各種材料,如果上課老師(外聘的知名廚師)臨時要求特殊器材(如計算食材量的計算機)或材料有問題(如買到錯的奶油)就必須立刻到鎮上的大賣場添購,及時送到班上。另外,以往基金會成立時,不是土木系出身的社工也要負責監督每間教室和各個中心的建設,沒有行銷背景的他們也要幫忙基金會募款,因為沒有專門人員,所以各種行政事務社工都要包山包海。

DSC_0118.JPG

但他們的精力主要還是花在青少年業務上。社工每周固定一兩次的「外展」,會走到街頭青少年常聚集、容易滋生事端的場所,試圖與他們建立關係,進而吸收他們成為基金會的個案,予以長期的關懷扶助。在這些充滿菸酒檳榔、青少年甚至會用藥、暴力相向的環境中,社工需要放下身段,盡量表現得像青少年一樣,有時也不惜抽菸喝酒,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讓他們認為社工是他們的同類、是可以溝通的夥伴,首先要打入他們的圈子,也才能順利展開服務。

 

與他們建立關係後,目的是要帶他們脫離這個環境。社工會運用各種策略,如他們談到,有次剛好請青少年吃冰淇淋,吃的同時,青少年只會顧著眼前的冰淇淋,忘記平時習慣拿菸出來抽的動作。青少年從來不知道,打工賺來的錢除了能買菸之外,也能享用美味的冰淇淋,於是他們不再聚集起來抽菸,而是一起分享冰淇淋。社工會告知這些家庭照護功能不足的青少年一些生活知識,久而久之,就帶著他們到比較健康的娛樂場所,然後來到基金會。

 

青少年有時候在外打架鬧事,或三餐不繼,會打給社工求助。社工也會不定期做家庭訪問,了解青少年的近況。雖然表定五點下班,但社工在回家的路上也常常遇到自己服務的青少年,或是需要處理不同的狀況,對他們而言,隨時都有可能需要工作,而且面對的是一種困厄、危險的處境,要承受的身心負擔自然不是外人可以想像的。

作者小檔案

曾俞凱
政治大學

目前就讀政大新聞系,平時喜歡觀察生活週遭的一切,尤其是人。看到有意義的畫面,喜歡用相機或攝影機記錄下來,也喜歡自己創作故事,用畫面告訴大家心裡想的東西。個性隨和開朗,喜歡與人相處並融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