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彰化 路上教會 - 施欣妤

一場不公平的競爭與真正的老師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暑假是拉開中產階級家庭和下層階級家庭的孩子學習程度的關鍵。那是為什麼呢?

從小在雙北出生、長大、念書的我,身邊的同儕在暑假總是參加補習班、才藝班、甚至是國外遊學團。而路上的孩子呢?

「這裡的孩子是不是都沒有參加補習班?」我們詢問陪讀班的紀老師,「其實還是有,路上經濟好的家庭都會把孩子的戶口遷到隔壁鎮上的大學校念書,也會在那邊補習,那裡補習班可多著呢!」,「但會來參加陪讀班的孩子多半是家裡經濟狀況沒那麼好,沒有餘裕讓孩子補習或是學才藝。」

而留在路上的孩子念的是一所全校學生只有40多人,面臨招生危機的路上國小。有的孩子甚至是因為該學區的小學已經因招生不足倒閉,遠從其他鎮來到路上念書。

我們總說教育是最公平的競爭,是翻轉階級最容易的管道,但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很大的落差。儘管學生們考的是同一份考卷,但不同階級的學生所受到的教育相當懸殊,遑論現行升大學的「個人申請」管道所要求學生製作的備審資料(學習歷程檔案),美其名希望學生多元學習,但背後隱含著一場比考試更殘酷的競爭。

為了幫助路上的孩子們削減教育資源上的不平等,路上國小特別在暑假期間開辦暑期輔導,讓孩子們週一到週五早上可以到學校輔導課業;而路上教會則是開辦陪讀班,讓孩子們週一到週五的下午可以到教會完成作業、參加夏令營活動,包含手作活動、閱讀繪本、學習主日學等等。

兩者不外乎都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在課業上可以更加進步,同時也希望可以增加一些孩子們生活上的閱歷,減少孩子們因為環境、家庭狀況所造成在教育上的弱勢。

在蹲點進入尾聲時,一位陪讀班的孩子向紀老師撒謊自己已經把作業交給老師了,所以這天不需要寫作業,然而,在紀老師向孩子的學校老師求證之下,馬上就真相大白。殊不知,紀老師非但沒有對孩子破口大罵,也沒有直接戳破孩子的謊話,而是耐心地請孩子再好好想一想作業放在哪裡了,這才讓孩子低著頭坦承因為不想寫作業,所以把作業放在家裡了。

得知真相後,紀老師馬上騎著摩托車載孩子回家拿作業,再陪孩子回陪讀班慢慢將作業完成。

老實說,陪讀班並沒有向學生收半毛錢,紀老師既不是孩子的學校老師也不是孩子的父母,其實她不必和家長交代或是對孩子的學習狀況負責,她大可像一般的老師對孩子斥責一番,再打電話給家長告狀,讓家長自行處理這樣的情況,但她卻選擇陪伴孩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且如此盡心盡力地做了十來個年頭,是一位真正的老師。

作者小檔案

施欣妤
台北市立大學

喜歡甜點和花,喜歡認識不同面貌的人,期許能夠營造一個適合所有人生活的社會,期許這個社會成為能接住所有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