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嘉義松竹社區 - 李亞璇
溫暖的松竹一隅:和興的故事
/新鮮大顆的火龍果和天然美味的各式果乾以及果醬/
起源:農場的誕生
在嘉義鹿草松竹,有一個名為「和興」的農場。這裡的故事,要從淘安的阿公說起。早年,阿公經營一個養豬場,口蹄疫爆發的那一年,養豬場的生意一夕之間被迫中止,阿公和阿嬤因此開始經營農場,並以「和興」這個名字來寄託他們對未來的期許。過程中,淘安的爸爸逐漸接手,因為自己腎臟不好,決心轉型為有機農場。他深知,乾淨的土地才能生產出乾淨的食物,不重視的話,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從自身推及到社會,消費者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有機農業的轉型與挑戰
傳統農場轉型為有機農場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使用化學藥劑到逐步減少噴藥,以確保農作物能夠適應新的種植方式,過於急劇的轉變可能會破壞平衡。
有機農業的推廣在現代社會中或許有些過度,但有機的出發點是良善的,生產安全、低藥殘的食材讓消費者能吃到有保障的食物。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注重社會責任,強調食品產銷履歷,要求合作夥伴遵守嚴格的農藥使用規範和安全採收期。淘安的爸爸非常有遠見,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推動這一改變,有機農業的產量較低、成本較高,這些都反映在售價上,但這一切都是為了生產出更安全、更健康的食材。
農業的現實:看天吃飯
從早期的採收到如今的有機農業,始終面對著農業的現實——美好的果實與風險並存。從事農業工作需要極大的覺悟,即使不會餓死,但也未必能致富,農業是一個看天吃飯的行業,老天爺願意賞口飯吃就有富足的收穫。颱風一來可能會讓全年的辛勞付諸東流,松竹附近的其他稻田就有經歷過梅雨季節的慘劇,水稻倒伏導致農作物發芽,最終被碾米廠拒收。
/東石海之夏記者會淘安與淘安爸爸/
服務社區:松竹的溫暖角落
除了農場,淘安的家族還經營著一間已開業三、四十年的和興雜貨店。這間雜貨店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社區的發展,門口擺放著可愛的植栽,店內商品琳瑯滿目。淘安家人經營這間雜貨店的理念是服務社區,特別是社區中的老人。他們希望讓年邁或行動不便的老人能夠在附近就買到生活必需品,不用為了小事跑到開車要十分多鐘的市區。有時,當老人家有需要,只要一通電話,淘安一家人就會將所需的貨品送到他們的家裡。
如果兒女有交代長者獨居、最近身體不好,他們也會幫忙注意老人家的近況,像是有個阿公身體不好,阿嬤的心情大受影響就會不穩定,可能會對外勞亂發火,他們可以幫忙看著,就比較不會有欺負外勞或是被外勞欺負的狀況發生,讓兒女也能較安心的在外工作。像是社區的點名舉動,有在就知道今天安好。
雜貨店並不賺錢,甚至在淡季時還得倒貼,但他們依然堅持經營,在生意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社區的一份責任與關懷。
社區互助:欠款牆你聽過嗎?
有時會遇到有趣的人,像是打開飲料喝了一口之後說:「我沒有錢。」尤其鄉下雜貨店容易遇到這樣的狀況,因為老人有時不太講理,或是非常直接地問:「伶甘無齁人欠?(你們有給別人欠錢嗎?)」
至於這樣的原因,可以回溯到最早期的雜貨店,會有一面牆寫名字,後面寫欠款,還完錢之後才會把名字跟金額擦掉,也是一種在早期大環境不好的互助。幫你過難關,有能力工作再還款,名字寫在上面的尷尬就會促使人快點還錢。然而,總是會有臉皮厚根築於雜貨店的丁字戶,數字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跟家人告狀得到的說法永遠只是:「我沒辦法,你以後不要賣他,你賣他就是你的責任。」後來隨著時代改變就不再有這種做法了。
節日與淡季
在節慶之前,雜貨店的生意往往特別好,像是中秋節時,人們會回來這裡烤肉,購買各種需要的食材和用品。然而,一旦節日結束,社區中的人漸漸散去,家中的食材還剩許多,生意就會變得冷清。這樣的變化,也是社區生活的縮影。
未來展望
淘安是嘉義大學的優秀農委會公費生,家在鹿草松竹竹山這邊,開了一家雜貨店以及經營有機農場。農業雖然是個少有人願意投入的行業,卻是不可忽視的一塊,農委會的公費計畫旨在培養下一代的農業繼承人以及培育下一個十年的農業生產力。
大學剛畢業的她,未來的計畫可能是待在這裡繼續經營有機農場。以鹿草松竹社區為起點,延續家族的傳承,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綠色理念和希望。
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土地、食物與人情的故事。在一家人的堅持與努力下,和興農場和雜貨店繼續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提供關懷,在社會的快速變遷中,守護著這份最純粹的初心。
/認真試驗中/ /開始試吃~/
有興趣的話歡迎去看看~ https://g.co/kgs/CaM9Di7
Google搜尋和興火龍果能查到許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