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縣豐濱鄉 靜浦社區發展協會 - 曾子寧

「我爸常常跟我說,要做就做台灣的創作。」這句話,是徐鼐投入原住民創作的原因之一。

藝術家徐鼐,出生在台北中山區,曾在永和經營咖啡廳,在開店期間認識了靜浦部落的巴恩娜娜,後來一起投入原住民藝術的工作,復興美工科畢業的他,在創作中追求「藝術」本身的獨一無二,相信藝術能夠觸動人心。

 

當時徐鼐和他的團隊在台北101設櫃販賣原住民相關藝術品,曾參與大型角色授權與周邊設計的他,目標創作出台灣自己的IP,創造出花花跟草草兩個角色。花花草草的花花,就是可愛的貓咪頭戴阿美族女生傳統服飾花帽,他們將部落文化巧妙融入角色設計,原本希望透過角色讓台灣的孩子認識原住民文化,但作品意外吸引了國際目光,團隊才發現,外國人對原住民文化同樣充滿興趣,也意外開啟了國際交流的窗口。

靜浦的開始

後來因為疫情的關係,徐鼐跟著團隊來到了夥伴巴恩娜娜的部落—靜浦部落,一起經營充滿藝術氣息的咖啡廳——花花草草,也是每屆蹲點學生必定停留且回到部落也一定會回去的地方。徐鼐在這邊開啟他新的創作階段,相較於都市的喧囂與繁忙,他更喜歡在這種寧靜、沒有過多誘惑的空間創作,寬敞的工作環境、自然的海與山景,讓他可以更專注在作品上,不被外界干擾,也能嘗試更大型的作品,把部落的自然美景與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之中。

 

取之社區,用之於社區。

徐鼐提到,團隊還在台北設櫃時,曾經將八芒星融入創作彩繪石頭。透過這些作品的交流與販售,讓外界認識部落的特色,同時為團隊帶來一些生活支持。

 

徐鼐希望能回饋社區、支持文化保存,因此團隊來到靜浦後,他致力於將靜浦的原住民文化(八芒星、八大階級)融入創作,他希望透過藝術作品傳承文化,他認為口傳文化若長期缺乏記錄,可能會逐漸失傳,因此每件作品都承載著傳承的使命。不過,這並非容易的任務,如他在創作八大階級這件作品時,他必須揣摩當時沒有水電的族人如何工作、生活,並將這些細節化為藝術語言呈現都是創作上的困難之處。

留下來的決定

0403地震後,靜浦遊客大量減少,曾經讓徐鼐有想轉換環境的想法,不過因為一個颱風,他看見留在靜浦的夥伴正在經歷很困難的時候,讓他決定留在靜浦,和夥伴一起打拼,重建工作環境,重新搭建團隊共同的創作空間,也一起努力到現在,完成了許多漂流木創作、大型創意作品(保鮮膜作畫)以及許多關於原住民文化的藝術作品。

從徐鼐身上可以看到他對藝術的熱愛,他總是投入在藝術創作,從早到晚都在工作室,提到他在創作時是否感到孤單時,他說他將孤單當朋友,因為藝術家需要獨立創作的空間。

不過徐鼐在專注個人藝術創作的同時,始終不忘要回饋部落,他透過將靜浦文化融入作品、支持社區經濟,以及用藝術記錄部落的歷史與生活細節,他讓個人創作承載起文化傳承與社區連結的使命,真正讓藝術成為文化延續的橋樑。

 

然而,我相信徐鼐留在靜浦,除了因為深厚的團隊情誼、寧靜不受干擾的創作環境,更重要的是靜浦部落的生活與文化。就像大家常說的「靜浦的土很黏」,這句話看似玩笑,但當你真正融入其中,便能體會那份令人難以割捨的情感。

作者小檔案

曾子寧
國立中正大學

台南人,在鳳梨田讀書,吃到好吃的東西身體會搖搖晃晃,喜歡紀錄人,愛笑,容易滿足、容易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