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鄭壹芸

大庄村的 MVP:送餐阿伯清郎
我們原本是要跟著阿家去送餐,卻因為他臨時繁忙,改由平常就會送餐的志工阿伯—鄭清郎帶我們上路。或許是這樣的偶然,讓我們遇見了一段比想像更深刻的緣分。
「我已經送餐八、九年了。」
當我們隨口問起時,他很自然地回答,像是在說一件再日常不過的事。然而,當我們後來真正跟著他挨家挨戶走過一遍,才明白這句話背後的重量。
風吹雨淋、寒冷酷暑,每週一到五,中午十一點半,清郎都準時出現在村子裡,騎著他的機車,前面放著一大籃熱騰騰的便當,往村裡一戶戶獨居長輩的家送去。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將近十年。
一份便當,一份心意
第一次跟著清郎去送餐時,他就細細地替我們介紹沿途每一位長輩。
「他齁,原本也是共餐志工,前幾年突然中風了。」
「這個啊,已經九十幾歲了,人有點囉嗦,前個照護員就被他念到不幹了。」
「這戶人家狗很兇,我通常都把便當放門口,你們小心一點。」
他不只是送餐,更像是牽起彼此的橋樑。他很自然地把我們介紹給長輩們:「這兩個啊,從台北下來的大學生啦,來服務的啦。」語氣裡帶著自豪與溫暖,好像我們不是外來的,而是村子裡的新成員。
那一天,我看見的,不只是便當的重量,而是「關心」的份量。
清郎說,送餐並不只是把飯菜送到家門口而已,更重要的是能趁這個機會看看老人家狀況。這裡有不少獨居長者,有的因為中風行動不便,有的雖然還能下田,但畢竟年紀大了,難免有閃失。
送餐就是最自然的探訪:
「問候一句,看看今天有沒有特別不舒服;聊幾句,讓老人家覺得有人陪。這些,比飯菜還重要。」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清郎其實不是送餐的志工,他更像是社區裡的「守望者」。
跟著他送的那幾天
後來,我們陪著清郎連續送了一個禮拜的餐。剛開始是跟在後頭學習,到最後他把便當交到我們手上,讓我們親自送進門裡。
那些日子,居民的笑容成了我們最美的收穫。每當門被打開,看到熱騰騰的飯菜送上去時,老人家的臉上都會浮現一種滿足的笑,像是冬日裡的一道暖陽。我們帶去的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還有人惦記著你」的安心。
送餐後回到大庄村,也與清郎聊很多。他講到村子裡水圳的歷史,說著刺仔埤圳如何引水灌溉,如何滋養著一代代大庄人;有時又塞給我們一袋他自己種的芭樂,笑說:「年輕人多吃水果,身體才健康嘛!」他的熱情,讓我們從最初的陌生,慢慢變成像家人般的自在。
不只是口頭的約定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在村子最後一天的經歷。清郎說要帶我們去看刺仔埤圳的源頭—濁水溪。當時我們以為只是隨口一提,沒特別放在心上。下午因為臨時跑去芭樂園喝茶,我們也沒和他約好時間。
傍晚我們準備自己出發去找源頭時,竟在去程的路上巧遇清郎。他滿臉關心地說:「我下午找不到你們,就先去源頭看看,怕你們已經在那裡等。」
那一刻,我愣住了。原本以為只是隨意的邀約,清郎卻把它當成一個必須履行的承諾。在這裡,沒有手機隨時聯絡,也沒有即時訊息提醒,只有靠彼此的信任與堅持。正因如此,他們才會對「一句話」如此認真。
那份純樸,讓我深受感動。
社區的力量
當我們最後要離開時,特地跑去向阿家道謝。因為如果不是他臨時改變計畫,我們也不會遇見清郎。阿家笑著說:「我一定是介紹我覺得最好的人,讓你們去認識啊。」
這句話在我心裡迴盪許久。原來,大庄村的好,不只是風景與土地的美,而是人與人之間那種真誠、彼此照應的力量。
清郎八、九年如一日地送餐,不是因為有人強迫,也不是因為要得到什麼回報,而是因為他相信:村子裡的每一位長輩都值得被關心。這樣的堅持,讓我們看見「社區」真正的價值。
我們的 MVP
清郎的機車車牌剛好是「MVP」。起初我覺得好特別,心裡暗自想說這個車牌也太有趣了。但在這段時間的相處後,我開始覺得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最真實的象徵。
他默默守護著村子裡的老人家,用一份份便當傳遞溫暖,用一個個小小的承諾累積信任。他或許不是名人,不會出現在媒體版面,但在大庄村,他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離開大庄後,我常常想起清郎。想起他在烈日下依然不疾不徐地騎著機車;想起他介紹每一戶人家的神情;想起他口袋裡隨時準備要分給我們的水果。這些畫面交織起來,成了我對大庄村最深刻的記憶。
結語
謝謝清郎,讓我們看到「堅持」與「關懷」最樸實的樣子。
謝謝大庄村,讓我們學會「社區」不是抽象的名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情網絡。
在那段日子裡,我們帶著想服務的心去,卻反而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力量。或許,這就是大庄村的魅力:你以為只是短暫停留,卻發現自己早已被深深牽動。
而對我來說,清郎就是那道最亮的光,照亮了村莊,也照亮了我們的心。
作者小檔案
準備好了嗎?是的船長!嘟—我是來自鳳梨田的鄭壹芸,大家可以叫我波波。熱愛攝影,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常天馬行空,書寫是我與世界的銜接窗口。今年暑假與依霈一同跨出舒適圈,嘗試這個與眾不同的活動,期待我們能突破自我,並一同好好感受,好好享受。準備啟航,出發哞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