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屏東 新來義部落 - 黃毓庭

家不只是房子;是擁有生活痕跡、長時間情感的留存。

2009年莫拉克颱風和2010年的凡那比颱風,中南部地區降下龐大的雨量,因為災情嚴重,迫使來義部落的部分族人(尤其是來義東、西部落、義林及大後部落、喜樂發發吾部落)遷移到位於新埤鄉的新來義永久屋基地,將其取之為「新來義部落」,意指為「新的來義部落」。由於新來義部落不是遷村型聚落,所以是依各部落聚集區域而分屬原來的各村,屬於來義鄉並非新埤鄉。

雖然我們蹲點的社區叫新來義部落,但我們常去的義林文健站、住的古樓村和喜樂發發吾部落,其實都離新來義永久屋有一段距離。我曾好奇地問香珍姊:「為什麼妳和某些文健站的 vuvu 們沒有搬到永久屋呢?」她笑著說,早已習慣在義林的生活,這裡的山、田地,甚至空氣,都像是心裡的一部分。原來,對他們來說,家不只是房子;是擁有生活痕跡、長時間留下的情感的連結,遷移並不是單純的搬家。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與不同的情感歸屬。

與去年蹲點不同,這次我們除了幫忙部落蔬店外,還有一個重點是去義林文健站服務與紀錄。

文健站是由文化與健康兩個主軸並行,除了提供照護外,也是部落文化資產保存重要的一環,教導族語與傳承文化,是情感交流與維繫的場所。實際面來說,文健站是一個橋樑,很多資源 (衛生所健檢、宣傳) 都得從此來帶給長輩,或是長輩反映問題給村長,像是vuvu說山裡有棵樹上有虎頭蜂巢,需要村長找專業的人來解決,不然他們沒辦法打獵、種田。

義林文健站去年才開站,是來義鄉第九個文化健康站,同時也是屏東縣第七十五個文健站,而為什麼義林文健站這麼晚才成立,這個問題也在和香珍姊談話中得到答案: 義林村村長是大後部落的人,看見了這些vuvu都還在山上沒有去永久屋,深知這些長者需要文健站這樣的場所,於是積極的建立義林文健站。

由於義林文健站是很新的站,需要學習其他文健站(來義、大後、古樓)的運作模式。文健站的運作遠比我想像的複雜,開會會有原民會督導來進行發展輔導與協助,需要想的不單是讓長輩開心,而是要往更深處想,要符合六大指標——行政管理、人力管理、專業服務、部落資源網絡、友善環境、創新服務。要讓排灣族文化傳承和青年返鄉做連結,必須將手上資源用的淋漓盡致,做照服員不僅要做行政作業、帶課程、還要抽空做家庭探訪(因為電訪成效不佳),是個很辛勞的職位,香珍姊還說如果要擔任照服員,必須要有護理相關背景,對許多族人來講並不是個穩定的工作,而是一年一年的計畫,且照顧自己村莊的長者會有壓力,在人力上確實是文健站一大考驗。

香珍姊跟我們說了一個很可愛的故事,上面左邊這張圖的vuvu有失智的徵兆,他的哥哥也在文健站上課。因為失智讓vuvu不太能跟上課程,常常會睡著,但我還記得某一次教他們做貼紙時,vuvu很開心的說我很厲害、很可愛,vuvu是個溫柔的長者。
故事是這樣,某一天,哥哥覺得弟弟早上起床的時候就怪怪的,直到文健站下課後,哥哥就騎著代步車(那台車叫賓士)跟著弟弟,果然,弟弟沒有馬上回家,而是繞了很大圈,完全偏離回家的路線,一路跟呀跟,最後弟弟停在一個交叉路口,坐在代步車上不知所措、發呆,過了大概十分鐘,弟弟突然又開始騎,最後繞了好大一圈才回到家,好笑的是,哥哥一直保持距離,不想被發現,看到自己的弟弟平安進去家裡後,又默默地騎著賓士回家。不需言語,哥哥對弟弟的愛默默地表達在每一步行動中。
 
今年,義林文健站已經開始規劃青銀共耕,也參與了戲劇比賽,持續的進步與發想創意。雖然過程中一定有許多挑戰,但有像香珍姊這樣努力付出的人,我相信文健站不只能順利運作,更能讓長者在部落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文健站不只是照護長輩的地方,它還承載了文化、情感的連結;看著 vuvu 和他的哥哥之間無言的愛,也讓我思考,文健站做的付出,都將成為涓涓細流,慢慢匯成支持部落、延續文化的力量。

作者小檔案

黃毓庭
東海大學

彰化來的小毛頭。喜歡走路,喜歡交朋友但也喜歡與自己獨處,是很隨性又樂天的人。趁天氣好要去蹲點冒險,期待自己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