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屏東 赤山社區 - 魏仕容

《赤山一探究竟》
「屏東萬巒鄉赤山村?有很多豬腳嗎?」我帶著和大多數人一樣的困惑,懵懵懂懂地坐上村長的車,緩緩駛入了赤山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鳳梨田、晚上七點就沒了人影的街道,以及一棟棟平房與透天組成的村落,這便是我對赤山的初印象。
《好想吃豬排》
剛到赤山時,常常想吃這、想吃那的。但放眼望去只有幾攤小麵館,賣著一些粄條等簡單的麵食。晚上七八點過後想吃宵夜,也只剩711仍然為你敞開大門。這讓平時家樓下就是許多小吃的我相當不習慣。好在,每天午餐志工的巧手料理、晚餐文珍阿姨的一桌好菜很快便讓我忘卻了這樣的不方便。而且為了讓我們吃到屏東在地美食、體驗鄉下山產的好滋味,文珍阿姨每天的料理都別有用心,海鴻豬腳、花生豆腐、三杯山河等,充分展現了赤山人的好客及熱情。
《赤山的老小孩》
來到據點,看到活動中心內充滿活力、身體靈活的阿公阿嬤很難想像這群長輩們平均都超過七十歲了。問起下課後的行程,一個個都還要到田裡採收檳榔、幫香蕉套袋……忙了一輩子的他們或許真正閒下來反而不習慣呢!而每當我們問起過去工作的故事時,他們眼中總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興致勃勃地分享那段與土地緊密連結的日子「那時候要背著農藥走好遠喔。」、「收成的時候兩肩上都要背好多鳳梨,非常重。」、「鳳梨葉子真的很刺,我的腳上都是小傷口。」、「之前還沒有產銷班的時候六十幾箱辣椒被騙走沒拿到錢。」對從未參與過農作的我來說,這些故事是那麼的新鮮而動人。後來,我們發現好多阿公阿嬤的手因為務農而產生變形、膝蓋換置人工關節、腰也經歷過手術,這或許是他們務農的證明,也是最驕傲的勳章。
我們還發現赤山人有一個可愛的特色,當認同對方時會說「ㄏㄧㄠˇ」,初次聽到的我們一臉困惑。之後一問才知道,這其實就是「對」的意思。現在,聽到據點中此起彼落的「ㄏㄧㄠˇ」總是讓我會心一笑,也感到相當親切。
還記得有一次採訪潘鳳阿嬤時,他說家裡種的是金桔和檸檬,我便好奇的問種植這些作物是興趣還是有在販賣,「自己種來吃而已啦,才三分地。」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鄉下和我們所熟悉的價值觀,有著深刻的不同。
《赤山最後的模樣》
現在的赤山對我而言,是能在心情煩悶時,晃悠到一片綠油油的農田,享受著自然的洗禮;是能在香蕉剛從工廠蹦出來時,第一口嚐到那Q彈香甜的滋味;是能走在街上,隨手敲敲阿公阿嬤家的門,進去閒話家常。這裡的村民彼此熟識,總能輕易喊出對方的名字,寒暄著最近的收成。這樣緊密的關係,對比我平常住的都市,在電梯裡連點頭打招呼都難得的冷漠,更讓我覺得赤山的溫暖是那麼難得且真實。
《熱情》
在我心中,赤山的註解是「熱情」——這裡的太陽炙熱,而村民的心更是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