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雲林麥仔寮簝文化協會 I - Day14_神像雕刻師的茶

踏出麥寮獨立書店的店門口,往左手邊走約莫50公尺後左轉這條街道,就是麥寮著名的神像雕刻街。雕刻鋪外的桌椅上瓶罐堆積,照明用的檯燈上累積了厚重的灰塵,角落似乎還有一些躲開掃把清掃的木屑停留。

 

在拉開拉門以前駐足抬頭,「聖藝神佛雕刻」的牌匾映入眼簾。即使不看招牌與店名,透明的玻璃門可以輕易地一眼望進店內的全貌,尚未上色的木頭表面、打好底漆的粉紅色神像、貼好金箔穿衣戴帽的完成品,一尊尊進度不一的手工木雕神像在桌椅上、地上、玻璃櫥窗裡,如同廣告一般告訴路過的人們這間雕刻店在做的是神像雕刻這項工藝。

 


1970年代的台灣經濟起飛後,隨之流行的大家樂、六合彩讓全民為之瘋狂,晝夜不分的希望能從路邊的石頭、神明指示的籤詩、夢裡夢到的數字得到明牌、中頭獎、發大財。這種四處問明牌的行徑在全台灣從南到北都看得見,更有許多人隨身帶一尊神像保佑自己能中獎。

 

雲林麥寮的雕刻街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的。

 

根據網路上所說解神像雕刻的步驟可以細分為十七個步驟,簡單來說則可以分成:開斧、打粗胚、修光、開臉、磨砂紙、打底漆、漆線與粉線、安金、上色、畫臉,以及最後的開光點眼。

在選擇好雕刻神像的木頭以後,於辰良吉日用斧頭開斧、用符咒淨化,不僅表示對這塊木頭的尊重,也是在萬物皆有靈性的假設下請靈先離開,接下來才能拿刀動工、請神明進入。

打粗胚、畫草稿則是設計、創作的時刻,再以修光的方式把粗糙的部分刨掉。而開臉因為神尊的臉雕刻後無法以穿衣戴帽等方式修飾,所以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步驟。

 

接下來交替重複多次的磨砂紙、打底漆,除了讓神像表面變得更加堅固、光滑、順暢,也是讓後續漆線與粉線能夠更穩固的在神像上創作。

如何讓龍的爪子變得更有力,就是要靠漆線與粉線創作的線條來呈現。貼金箔前必須先上金箔漆,等待8個小時左右以後再貼金箔、上色。

 

而畫臉則要將尊神最重要的神韻顯示出來,眼睛能不能夠入神、有沒有靈性都靠這個步驟。最後以硃砂開光點眼,或是依照要求要用雞冠或是鴨血進行,而後依道教儀式請神明進入;佛教則不一定會開光,製作完成後直接請上去供奉、唸經,觀念偏向神尊為信奉的精神地標,供人修身養性即可。

 

從國中開始接觸家中神佛像雕刻行業約莫十年的雕刻師林聖源,對於自己「最年輕雕刻師」的稱號始終抱持一種淡然的態度:「隨著時間本來就是會有年長的、年輕的雕刻師,年輕的雕刻師需要繼續磨練,也會繼續成長。」

 

在雕刻師傅們精巧的手藝中,一尊尊栩栩如生的誕生。儘管大家樂與六合彩不再興盛,神佛像的需求隨時代演變快速降低,宗教信仰對年輕一輩的人來說似乎也不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如同聖源所說,以前的雕刻比較屬於寄託精神、可以膜拜就好,現在則希望符合人體比例。大家對於神佛像的要求轉趨於精緻路線,神像雕刻也漸漸變成一種藝術行為。

 

坐在聖源家中一邊泡茶、一邊從易經聊到國畫,從神話傳說聊到家裡養的小動物。東南西北談天說地的過程中,一位先生帶著家中長輩來到店裡,詢問能不能替家裡供奉的神尊粉臉」(台語發音近似昏民、ㄏㄨㄣ ㄇㄧㄣˊ),重新整理神像。聖源放下茶杯、繞過原木桌椅走向老人家,一面了解他們的神像狀況,一面解說在這邊替神尊粉臉的大致步驟。

 

聽著他們的對話,搭配手中綠茶微溫的醇香,總覺得這樣的日常才是這裡該有的畫面,不突兀,也留不住太深刻的印象,卻能在回憶裡留下一抹餘韻。

 

神像雕刻師傅也許在許多人眼中是職業、是藝術家,對於信仰者而言,卻是需要慎重選擇、藉由他們的一雙雙巧手製作、修飾、整理神像。是信仰者與雕刻師的日常,又是如此慎重的委託,才會留下淡淡的回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