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雲林麥仔寮簝文化協會 I - Day11_濁清廉而不妖

東北季風在每年的九月、十月來到濁水溪,遇見這條全台灣最長的河流,遇見這條在冬天缺少水分的河流。季風吹起了細沙與懸浮微粒,帶著它們飛上空中一路往南,來到了麥寮,來到了雲林、 彰化等各個鄉鎮。

 

 

每到冬天,時不時出現中南部缺水的新聞。2000年,集集攔河堰完工;八八水災後,濁水溪的裸露河床面積增加。而因為攜帶大量砂土的河水混濁而得名的濁水溪,在氣候、河川整治、農地使用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到了冬天便出現出海口水量不足的問題,讓飛揚的沙塵成為多年來冬天困擾沿岸居民的一個問題。

 

第四河川局李友平局長與麥仔簝文化協會吳明宜理事長,因NGO團體結識,而在意識到揚塵問題後在上任局長與鄉民代表後成立「麥仔簝揚塵工作坊」,於書店或公所舉辦揚塵會議。

 

而在今日的規劃解說中,第四河川局、水利署、林務局、雲林縣環保局等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共同說明接下來種植包含馬鞍藤在內的綠色在地植物。以自然綠覆蓋方式,替代耗費大量成本與環境評估時間的人工攔河堰,也避免了未來仍然需要解決攔河堰的積沙問題。

 

在現場的我們,感受到這些人共同凝聚的一股期盼與力量。第四河川局希望趕在今年的揚塵開始、中秋節以前,鑿出足夠的井以維持綠覆蓋,利用麥寮當地原生種馬鞍藤與灌木、樹木三種植被的防護網,讓沙塵得到基本的控制。也希望因此而出現的生態池能讓候鳥能夠遷徙至此,成為濁水溪除了沙塵以外的另外一種風景。

 

▲衛星圖報告自從綠覆蓋後,三年來裸露地、空氣含沙量改善情形

 

「讓人們來到麥寮不會再說『吃飯攪沙(台語)』」理事長如此描繪著對於未來的想像。

「慢慢有這樣的改觀,我們的地方就會有所改變,環境也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