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喧囂過後的回想

早餐過後,部落又恢復了往常的平靜,陽光灑在屋簷下,風一吹就聽到竹葉沙沙作響。前兩天的熱鬧好像還在耳邊回蕩,但身體已經默默開始進入「整理模式」——我們打開電腦,開始把這幾天拍的照片一張張整理上傳到雲端,邊整理邊回味。
這時候我們也聊起來,說到各自印象最深刻的瞬間。
博勳第一個舉手說是「摔角」。他說那個場面真的太熱血了,選手們赤裸上身、汗水飛濺,在沙坑裡你來我往,現場的歡呼聲幾乎要把天空掀翻。我們圍在沙坑邊,拿著相機連拍,想把每一個翻身、每一個摔技都拍得清楚精彩。後來我們把影片和照片剪成短片發到 Threads,沒想到居然有參賽的青年私訊我們、跟我們要素材,還感謝我們幫忙拍攝紀錄。他還說:「明年有空一起來參加青年團啊!」
雖然我們不太可能真的參加,但這樣的邀請還是讓人很感動。那一瞬間,我們好像真的變成了這裡的一份子,不再只是外來的參觀者,而是一起留下汗水和回憶的朋友。
至於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鞦韆。
來部落前,我就看過一些鞦韆祭的影片,覺得這個儀式好神秘又浪漫。一到這裡,不管是店家、大哥,還是我們幫忙架燈光的蜀東哥,都不斷跟我們提到鞦韆,說這不只是個祭典,更是一種文化記憶。後來才知道,四根架起鞦韆的竹子分別代表一家人:爸爸、媽媽和兩個孩子。爸爸的竹子上綁著槍,媽媽的是刀,而孩子們的是長矛。這樣的象徵意味真的很有力量,好像整個家庭一起撐起未來。
我們後來還跟著上山砍竹子,看著鞦韆一點一滴地被搭起來,再到典禮那天,親眼見到少女們穿著華麗服飾、踩著節奏緩緩盪上高空,那畫面真的像詩一樣美。而我也拿著相機,努力把每一個瞬間都記錄下來,不只是畫面,也是感動。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這麼完整地參與到一場原住民文化的活動,從籌備、搭建、到祭典本身,我們一路都在。也因為這樣,我們不再只是「觀眾」,而是開始真的「進入」了這裡的生活。
這兩天的收穫祭,我們不只收穫了照片和回憶,更收穫了一段與部落人們的連結。我們認識了更多人,也對達魯瑪克的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真的,百聞不如一見,哪怕網路上看再多影片、再多介紹,都比不上親身參與來得震撼。從鞦韆到摔角、從頂上功夫到晚上的青年之夜,每一段都讓人回味無窮。
我們已經約好了——明年,要再一起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