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台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與頭目有約

距離我們離開達魯瑪克,已經只剩下四天了。

這段時間,我們拍下了無數的片段,也留下了許多來不及拍下的感動。但紀錄片的腳步還沒結束,今天,我們進行了一場特別重要的訪談——我們走進古昌弘頭目的家,與他面對面地談起了部落、文化、與傳承。

訪談一開始,我們才知道,原來達魯瑪克的頭目制度是世襲制,而古昌弘頭目並不是一開始就待在部落裡。他曾經在科技業工作十幾年,在都市裡打拼、過著節奏飛快的生活。直到上一代的老頭目年邁,他才決定返鄉,接下這份屬於血緣與責任的身分。

從城市回到部落,他面對的不只是生活習慣的轉換,更是文化語言、人際信任與族人期待的考驗。因為長年在外,他的族語不流利,對傳統祭儀、部落脈絡也並非完全熟悉,自然也會遇到一些質疑與不理解的聲音。

但也正因如此,他更清楚一件事

文化認同,必須從小開始。

他在訪談中分享了許多近年推動的部落教育與文化計畫,像是讓孩子從小接觸族語、參與傳統技藝、認識土地的故事與名字。他說,與其要求長大後回頭認同文化,不如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把這些當作理所當然的一部分。不是「學習文化」,而是「活在文化裡」。

我們聊到部落觀光時,他提到了一個很深的觀點——生態旅遊不只是讓外面的人看到部落的好,更是讓部落的人自己重新看見文化的價值。

當族人看到遊客願意花錢來參加導覽、參與活動、品嚐傳統食物,那個眼神會悄悄改變。

原來我們的文化,是有吸引力的,是有人想了解的,是值得保留的。

這句話讓我們想到之前訪談蜀東哥的那段對話。

一個是實際在經營部落觀光、帶領遊客進入山林的溯溪教練;一個是肩負著文化傳承責任的部落領袖。兩人背景不同、立場不同,談話的語氣也不一樣,一個充滿行動力,一個帶著思辨。但他們的想法,卻驚人地一致:

部落旅遊的價值,不只是經濟上的收入,而是文化內部的自我認同。

如果觀光活動,能讓族人重新相信自己的文化、重新以「我是達魯瑪克人」為榮,那麼它的意義就不只是觀光和導覽,而是深刻的文化重建。

這正是我們這部紀錄片最想呈現的——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色

我們也知道,拍片的時間不多了,但我們會更加努力地捕捉這些故事與聲音,把它們變成一段段影像、一句句註解,記錄下屬於達魯瑪克的現在,也讓更多人看見這片土地正在發生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