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最後的文化饗宴

時間一天天地縮短,我們也更加把握每一次拍攝的機會。結束了與三位大哥的訪談之後,整部紀錄片的方向逐漸清晰。但僅有訪談還不夠,想要讓紀錄片真正完整,還需要更多細膩、有溫度的畫面。今天,我們帶著這樣的期待,來到了 Simon 哥的格瑟農莊。
Simon 哥是我們在小米收穫祭期間認識的大哥,那時候他總是笑臉迎人,對於部落的大小事都侃侃而談。其實,他是一位退休警察,退下職場之後沒有選擇安逸,而是選擇回到部落,擔任部落小學的文化老師,同時經營著自己的農莊,一邊耕種、一邊教學,把土地和文化都照顧得很好。
今天,他的農莊接待了一群來自西班牙的國際旅客。原本我們擔心語言會是個障礙,沒想到這些外國朋友對部落文化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大家之間雖然語言不通,但透過眼神、肢體和笑容,還是建立了很自然的連結。
遊程的第一站,是上山認識植物和傳統領域。Simon 哥帶著我們和西班牙遊客一起搭上貨車,坐在車斗後方搖搖晃晃地出發,這也是我們從第一天來部落就想完成的小心願之一。
Simon 哥對植物的知識非常豐富,沿途講解著哪些可以食用、哪些具有藥效,又有哪些是生活中常用的天然素材。他教我們如何用手觸摸葉片的脈絡,聞香氣判別植物性質,還會提醒我們什麼季節該採,什麼時候該放過。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月桃葉」。這種葉子是用來包裹魯凱族傳統美食——阿粨的材料。阿粨外型像粽子,但吃起來更軟、更綿密,因為月桃葉的香氣滲透在小米與餡料中,讓整個味道多了一層自然的清香。
從山林回到農莊後,Simon 哥又帶我們認識了一項部落珍貴的飲食文化——地悶食,族語叫做「icibi」。
簡單來說,就是將食材埋入土中,利用熱土的餘溫悶熟食物。從前在部落裡,大家會各自準備食材,然後一起動手製作地悶食。沒有固定菜單,全部的食材都是家裡現有的東西。到了中午,大家再圍坐一圈,掘土取食,彼此分享、一起吃飯,笑聲與蒸氣一起升上空中。
在這一場文化遊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也拍攝了很多畫面。比起冷冰冰的鏡頭,更重要的是,鏡頭後的我們也開始理解,文化其實就藏在人們彼此照應、共同生活的日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