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台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紀錄片的起點

 

今天是我們正式開始拍攝紀錄片的第一天。

其實昨天晚上,我們在民宿的客廳討論了很久。從不同的主題輪番拋出、辯論,到最後決定聚焦在「部落觀光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係」,那一刻我們心裡都有種「就是它了」的感覺。在這段時間的中,我們親身感受到觀光早已不只是外地人進來拍照、體驗傳統文化而已,它已經成為部落經濟、社會結構、甚至文化傳續的一部分。我們很想深入去了解,在「觀光」這個有時會被認為是消費文化的概念背後,部落的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他們又是如何拿捏其中的界線?

我們今天的第一位訪問對象是蜀東哥。這個名字,前幾天就常常在我們嘴裡出現了,因為他是我們在祭典時的老闆,也是那幾天最常和我們聊天、分享想法的人。他總是語氣輕鬆、動作俐落,但講起部落的事又認真得不得了,像是一個用身體在行動、用腦袋在思考的文化推動者。

他提到,以前部落主要從事的是一級產業,像是種植紅藜和小米,這些傳統作物雖然文化意義濃厚,但在市場經濟下,往往投入很多土地和人力,卻換不來相等的報酬。一家人辛苦種一整年,收入可能還比不上外出打工的孩子們。於是年輕人慢慢離開了部落,文化也在「人走了」的那一刻開始被迫中斷。

 

當旅遊成為一種選項,年輕人終於有理由、也有機會留在部落工作,而且不只是從事單一的服務行業,他們也在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像是把紅藜園做成觀光農場、把部落故事變成導覽內容,甚至開始做品牌、賣產品、學會怎麼用網路行銷。這些變化,讓文化不再是被觀光消費的背景,而是轉身成了可以「自己講述自己」的主體。

他跟我們說,部落裡每次要討論文化相關的事,絕對不會只有他們這些「中生代」的人在主導,而是會邀請長輩、青年一起來開會。老中青三代每個人都可以講話,因為文化不是某一代人的東西,而是大家一起在生活中實踐出來的。

這段話讓我們很有感,因為我們一開始也很怕觀光會「破壞」什麼,或是讓文化變得表演化。但其實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它會流動、會進化,只要根還在,那些改變都是一種延續。

訪談結束後,還順利地透過蜀東哥的幫忙,聯繫到了部落的頭目。他說頭目願意接受我們訪問,我們立刻開始重新編寫訪綱,想從更高的視角、用更寬廣的時間軸來探討「部落觀光的現在與未來」。

拍紀錄片的第一天,我們收穫的不只是影像和聲音,更重要的是,那種「方向明確了」的踏實感。我們好像真的站在了故事的起點,也準備好繼續往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