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台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離別

在達魯瑪克的最後一天,我們比平常更早醒來。

推開門,老闆娘一如往常露出笑容,招呼我們坐下。我們邊吃早餐邊聊天,把這幾天的新鮮事一股腦地分享給她,也聊到了紀錄片的內容與方向。

老闆娘是我在達魯瑪克最早的朋友之一。剛到部落時,我們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社群,是她第一個主動伸出手,熱情地和我們聊天,給我們方向,也讓我們感覺被接納。如今要離開了,心裡不免捨不得。我們約定好,明年豐年祭的時候,一定會回來,再坐在她的早餐店裡,一邊吃早餐,一邊閒聊。

吃完早餐,我們前往溯溪基地找杰哥會合。雖然今天沒有時間真的下溪,但還是想在離開前,為紀錄片多留一些遊程的畫面。基地裡,大哥們正向遊客介紹溯溪的準備和注意事項,我在一旁拍攝,也趁空檔和他們閒聊。

想起剛來的時候,這些大哥看起來有點嚴肅,話不多,距離感很強。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彼此之間多了笑話和打趣的話題,變得無話不談。或許,男人之間的情誼就是這樣,不需要特別的儀式,時間和相處自然會把陌生感磨掉。離開前,我和他們一一握手道別,那份沉甸甸的情感,讓人難以用語言表達。

收拾好行李,我騎上機車,慢慢地離開部落,耳機裡播著張震嶽的「再見」,像是在和這裡的人事物道別。沿途的山、田和房子在眼前飛過,把這二十天的點滴一幕幕帶回腦海。

剛來的時候,我對自己在計畫中的角色有點迷茫。因為下雨和協會需求不多,我們不像其他組那樣有明顯的「服務」內容,心裡總覺得愧疚,怕辜負了這次的機會。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漸漸明白,服務不只是直接面對群眾、伸手幫忙,還可以是更隱形的支持。

像我們的紀錄片拍攝、側拍、記錄活動,雖然不直接接觸受益者,卻同樣在保存與傳遞部落的故事。更何況,達魯瑪克已經有六年沒有組別進駐,雙方對合作模式都還在摸索,我們和杰哥也經歷了多次溝通,才找到服務的方式。這段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雙向的學習與服務。

達魯瑪克教會了我們很多:

服務不一定是顯而易見的行動,而可能是默默守護和記錄。

這二十天的相遇,不只是計畫的一部分,更是生命的一部分。

離開的時候,我心裡只想著一句話:

明年,我們一定會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