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中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二天|辛苦了,但是他們一直微笑。

導航沒有計算塞車的時間,
十七分鐘,
變成三十分鐘。
不習慣都市,
不喜歡喧囂,
卻在這紛亂的街上,
遇見一處溫暖的角落。
今天,是我們參與「慢飛天使」的第一場活動,
也是他們舉辦的第三場。
我們帶著心理準備前來——
或許會有小朋友失控,
或許有人不願參加。
熱身時,
小朋友與青年們大多是初次見面,
動作小小的,不敢隨著音樂盡情舞動。
直到黏土手作環節,
青少年與孩子一對一交談、引導,
慢慢地,那層隔閡被融化,
孩子們終於露出笑容,
開心地動手捏出各種表情、水果、動物。
在展示作品時,
每個人孩子都眼睛發亮,
用最真誠的語氣告訴大家——
這是他的作品。
最後的遊戲環節,
笑聲和腳步聲在空間裡此起彼落。
孩子們不再只黏著自己的哥哥姐姐,
開始主動去找別人一起玩。
這份自在的快樂,
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快。
不敢隨意打擾小朋友,
怕一聲招呼,
打斷了那份專注。
轉過頭,
媽媽們靜靜地坐在後面。
我們不去追問——
為什麼是媽媽,而不是爸爸。
只是走過去,
和她們聊聊天。
辛苦了,但是他們一直微笑。
上一篇日誌曾提到,
「慢飛天使」是為自閉與過動孩童設計的小課程。
眼前這些可愛、活潑、安靜的孩子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他們身邊早已有一對一的哥哥姊姊陪伴,
我們不敢輕易打擾,怕影響他們的專注,干擾活動的進行。
那我們的角色是什麼呢?
紀錄。
我們在一旁捕捉他們的表情與互動——
手足無措的瞬間、彼此對望的微笑。
但只是側拍,總覺得還不夠,
心裡渴望能更貼近這個空間與氛圍。
於是我們回過頭,
走向靜靜坐在教室後方的媽媽們,和她們聊了起來。
我們沒有直接問:「照顧這些孩子會不會很辛苦?」
因為答案已經心知肚明。
然而在交談中,辛苦卻被微笑與溫柔的眼神掩蓋,
她們看著孩子的神情,滿是驕傲與愛。
在前台,我們看見一件很精緻的黏土作品,便告訴一位媽媽:「這是妳兒子做的。」
她笑得開懷,大聲回道:「可以送去黏土班了!」
成果發表時,另一位媽媽滿臉幸福地舉起手機,細細錄下女兒介紹作品的每一刻。
那神情,像是想把這份驕傲,永遠留在心底。
:辛苦,但是我很愛很愛你。
再望一中街,
縱然心裡已有幾分認同,
卻仍清楚,自己是個外人。
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
才能遇見,
那真正屬於我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