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中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三天|「我媽媽也不喜歡我做志工。」

從旁觀者,走入,
失控、安撫、再度失控。
築起信任,給出擁抱,
在彼此的呼吸間,
慢慢接納對方。
今天,是我們參與「慢飛天使」的第二場活動,
也是他們的第四場、最後一場。
與昨天不同,今天我們加入了隊輔的行列,
在其他隊輔忙碌時,協助照看一位特別的孩子。
他因心理疾病而難以控制自己,
注意力總是飄散,喜歡四處奔跑。
我們的第一任務,是守住安全的界線——
不讓他接觸危險物品,不讓他衝出教室。
其次,嘗試引導他參與課程。
一遍遍溝通後,我們慢慢摸清了他的節奏、喜好,
帶領他變得順暢些。
但當課程需要精細的手部操作時,他仍無法完成;
而面對大庭廣眾的表演,他也很排斥。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對於這些有身心障礙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手作課程未必適合所有人,
舞蹈環節對腿腳不便的孩子更是困難。
或許,未來的課程設計,
該嘗試依不同特質分類,
或準備多種彈性的應對方案,
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一盤、兩盤,
肚子飽了,心還惦記著禮物。
三盤、四盤,
沒中。
算了,
再來一盤吧。
由於今天是「慢飛天使」的最後一場活動,
大家在結束後圍成一圈,分享這一系列活動中的感觸與反思。
輪到隊長時,他才說了幾句話,眼淚便忍不住落下。
沒有人能完全體會他在這段歷程中的艱辛與壓力——
身為統籌者與公關,他必須同時應對各方人員、協調大小事。
那些對話裡有多少難處、需要多少勇氣,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們明白,這場活動能順利完成,
他在背後一定付出了極大的心力。
平時看起來害羞、靦腆的隊長,
今天讓我們看見了另一面。
來協助的這些青少年志工,
幾乎都是為了支持他而來。
他的努力,隨著淚水,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最後,他說:
「我媽媽其實很不喜歡我做志工。」
說完,又忍不住落淚。
現場沉默片刻,有人試圖緩和氣氛,笑著接話:
「我媽媽也不喜歡我做志工。」
但我們都明白,這笑聲背後,藏著多少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