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羅山社區 - 簡永達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在剪接影片的後期,聽到梁媽媽在影片裡唱這首歌,勾起我很多回憶。是阿,羅山對我來說,真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本來一個人從事有機種植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不過羅山的農民是全村耕種有機米,而且還拿到歐盟跟日本的合格證書。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你只要想想家裡五個人,出門決定要吃哪間餐廳就可以爭執老半天,羅山卻是一百七十戶居民,願意放棄方便的慣行農業,決定不噴灑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等。

 

耕種超過五十年的農民林運枝說,「蟲吃剩的才給我們吃。」這是一種與自然共存的生命態度。追求經濟發展的人們,越來越喜歡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用盡各種方法讓產量越多越好,但最後辛苦的農民不但沒賺到甚麼錢,還弄壞自己的身體。林運枝的有機態度,就是「對自己身體好、也對土地好」,守護台灣土地的願望就像一顆小小種子,一同在每個羅山有機農民的心中扎根。

 

有機不是說說而已,是要做了才算!羅山村的農民,堅持不用除草劑。一般來說,農民噴灑除草劑,田埂草就會枯黃死掉,但農山村的農民不同,他們每天揹著除草機除田埂草,有時候天才翻出魚肚白,就有人在忙著除草。除了雜草,水鴨也是農民共同面對的難題,因為牠們會拔起田裡的秧苗,讓農民苦不堪言,但面對水鴨,有機農民也有很不一樣的做法。一般農民遇到水鴨,會做陷阱或是撲殺水鴨,但是羅山村的有機農選擇放鞭炮、放音響,或是做稻草人、掛旗子,把牠們嚇跑就好。羅山村產銷班班長鄭啟憲說,「把他們趕跑就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他身上我看到,有機是一種與自然共存的生活哲學。

 

有機不只是一種農耕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羅山村的媽媽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菜園,就算農務忙得不可開交,她們還是每天花一點時間來照顧菜園。如果你問這些媽媽們,為什麼不上菜市場買菜就好?她們會告訴你:「自己種的才安心。」安心,原本是食物提供給消費者最基本的保障,但看到市場裡,那些漂亮青翠而且沒有被蟲咬過的葉菜,梁媽媽說,看了會怕耶。「種青菜本來就是會被蟲吃的」,這是一種無為分享的態度,你會問這很難嗎?如果你看到毛蟲吃掉一株菜,明天可能吃掉你一片菜園,這時候選擇不殺蟲,很難。如果看到褐飛蝨在繁殖,告訴自己牠的天敵蜘蛛會來吃掉他們,這時選擇不要管,很難。羅山的村民們,走一條不同的路,選擇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image1016.JPG

焦躁的島嶼,有沒有一個讓你靜下心來的地方?在台北念書也有一段時間了,我幾乎要忘了,我是一個來自鄉下的小孩。在台北生活,追求的是高速,永遠都有追不上的沮喪,心只會越來越急。但是,來到羅山一段時間,我找回那種讓心靈平靜的力量,看著身邊的農民每天很認真的重複做著同一件事,讓我想起李國修老師說的,「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台灣這塊土地,永遠都有像這樣努力付出的,再幫我們守護這塊土地,一時間,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人要去到他方,親身體會不同的人文與故事,就能在看見別人的同時,重新看見自己。

 

很難想像,短短兩個星期,居然有一群人走進你的生命裡,他們像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因為是朋友,是真正關心的人,所以你更會關注他們面臨的問題。一些認真的老農民,每天遵循祖先的教誨,認真地耕種於這塊土地,土地也給他們同等的回饋,讓他們種出粒粒飽滿的稻穀。另一批人,都是搬來鄉下的都市農夫,他們不懂耕種技術,也不會像老農夫一樣細心照顧,當然種出來的稻穀就沒有那麼飽滿。但是,這些都市農夫會做包裝,也懂得網路行銷,於是我看到又小又乾癟的穀粒被以「日曬米」的包裝呈現,結果,搶購一空;而那些辛辛苦苦耕種的老農夫,把收成繳給農會,收入只有人家的一半。

 

這件事情,讓我重新思考到「話語權」,在資訊時代裡,能在網路上掌握發聲工具的人就擁有話語權,但資訊技術的落差是一直存在的,尤其在農村裡情況尤甚。老農夫不會使用電腦,他們會的只是認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他們很認真耕種的結果,是被農會或是中盤商層層剝削,他們不會抱怨,因為他們只知道「只要用心做,就可以做得很好。」但他們從來不知道,原來不用心,只要能掌握話語權,就能賣得很好。

 

越來越多守護台灣農地的力量進到農村,像是買買氏的「直接跟農夫買」,或是中華電信基金會,致力於縮短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自發的公民力量,希望能幫助農民走出第三條路。我們都知道,鄉村裡的老農夫不容易學會用電腦,就算我們投入很大的人力與時間進到鄉村教學,就算老農夫也花了很大的力氣學習,但是他們每天的農耕工作是忙碌的,根本不會有閒暇時間去耕種,更遑論經營部落格或是FB社團了。在資訊社會裡,在混雜的農村裡,總是有一群人比一般人擁有更高的資訊話語權,他們與農民之間的數位落差是一直存在的,就算農民花再多力氣追趕,永遠都會有追不上的沮喪。那我們這些立意良善的各股力量,在進入農村時,到底是幫助農民解決他們的產銷問題?還是說,我們是在幫助擁有話語權的都市農夫拉開與其他農民的落差?

m1311734177288_26501630.jpg

懂得在網路上做行銷的都市農夫,不是農村裡需要被幫助的那一群,當我們用盡力氣想要推著農民在網路上賣農產品,可能也要停下腳步想想,我們是不是真的幫助到那些辛苦耕種卻被層層剝削的老農夫?否則,眾多的農產銷售網站,只是那些有資訊話語權的都市農夫,新的發聲平台而已,而他們已經不需要多一個幫他們發聲的平台了。

作者小檔案

簡永達
國立台灣大學

簡永達,1987年9月7日生於南投縣草屯鎮,畢業於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目前就讀於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現任所學會會長。從大學時期,就對傳播領域很有興趣,曾擔任傳播學生鬥陣召集人,執行台灣編劇勞動訪問調查計劃與公共電視訪問調查計畫。就讀新聞研究所之後,一心想成為說個好故事的人,在文字媒體與影片媒體上都頗有涉獵,不僅接受三立敘事工場編劇人才培訓,目前也在30雜誌擔任特約記者;在影像創作方面也不遺餘力,曾拍攝《擁抱》、《新聞夢》等短片,也在此次拍攝羅山《有故事的地方》擔任導演和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