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臺東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 葉依璇

 

若要問我蹲點的意義,我會回答——一場促使我直視害怕、讓我長大的經驗,也是一段讓我更靠近自己的旅程。

 

讀了社工系以後,最常問自己的一句話是——我到底要不要當社工?這個疑問像一條反覆纏繞的線,總是在心裡被拉扯。既想又不想,鼓起勇氣後又莫名退縮。時常過多的同理心,使我害怕真正踏入職場後,太容易與服務對象建立起專業之外的情感。

因為害怕,我常常停在原地,不敢真正往前一步。可是又想著,如果沒有做過,怎麼會知道自己做不到?於是我來了,選擇在這十五天的蹲點裡,嘗試慢下腳步,去享受一切,就像啟程前所寫下的——走進陌生的部落,只願能聆聽自己與他人內心的聲音。希望透過這次的機會,更了解自己,也能看見、聽見他人的需求,並將在系上所學運用其中,嘗試幫助他人。

然而,蹲點的日子裡,實在有太多現實的阻礙:颱風來襲,原訂的計畫一次次被打亂;與長輩語言不通,使在交流時顯得無力;有時的活動成果,也不如預期。這些落差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有達到最初設下的目標。

但回頭看,這何嘗不是一種挑戰與成長呢?計畫的被迫改變,讓我學會放下執著,隨遇而安,嘗試順著環境而行;當語言不通時,我才真正意識到,陪伴往往比言語更有重量——即使只是透過肢體語言,也能傳遞真實的心意;而成果的不完美,更提醒我不要急著用「結果」來定義一段經歷,同時也賦予我們再次調整與修正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這十五天讓我直面了自己最害怕的東西——「建立關係」。

 

原本的我總覺得,關係可能會讓自己不小心跨越界線,甚至讓自己陷入情感的泥淖。但在部落裡,我卻慢慢明白,關係並不是洪水猛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真實的樣子。

在文健站裡,長輩每次熱情地打招呼,一次次從口袋拿出糖果給我們,那些簡單的話語、自然的舉動,卻充滿溫暖;當孩子們跑過來,毫不設防地笑著與我們攀談——我才懂得,關係裡的靠近,不是脆弱的象徵,而是一種勇氣。

這樣的靠近,使我慢慢成長。今年夏天,我遇見了許多溫暖的人,也感受到真誠的陪伴與連結,讓我更靠近自己,也更理解他人。

原來「長大」不是找到所有答案,而是願意承認自己的害怕,卻依舊選擇前進。就像這趟蹲點,我依然會懷疑自己適不適合當社工,但我已經不再只停留在恐懼裡,而是能帶著不安,去嘗試、去學習。

如果沒有「蹲點·台灣」,我或許永遠不會走進原鄉,不會遇見這些人,也不會看見自己內心深處那份既害怕又渴望靠近的心。雖然依舊困惑,但至少,我已經給了自己一個誠實面對的機會。

也許,是一個可以大聲說,「我成長了」的時刻。

作者小檔案

葉依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新年新希望,是做喜歡的事。
於是,二十歲的盛夏,跨越450公里,走進陌生的部落,只願能聆聽自己與他人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