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花蓮羅山社區 - 鍾心怡
稻田、農人、耕耘機
雖然從小我就是赤腳在田埂裡跑來跑去的小孩,這些景象對我來說並不陌生;長大後,念書的關係總是在大城市裡往返,習慣了高樓大廈、公車捷運,甚至走路都會不自覺加快腳步,也不知道自己在趕什麼,只知道永遠有追不上的焦躁與沮喪,已經快要忘記人與人之間,其實只要真誠的互相對待,很單純就可以找到那分深深的感動。
出發當天風和日麗,從台北一路往南,經歷了將近五個小時窗外景色的變換,終於來到了花東縱谷最南端的「羅山村」。這個典型的客家聚落說大不大,居民世代務農,全村實際住在這裡只有一百七十多人。居民彼此之間也都住得很分散,要說小,如果沒有交通工具,從這一戶到那一戶光是上下坡就足以讓人氣喘吁吁。
抵達羅山的第一天,接待我們的民宿主人梁媽媽和社區發展協會的溫桂平理事長就跟我們聊了好久的天,一盤芒果、一壺茶,理事長與梁媽媽開始細數他們與羅山的故事。近年來全球都在推展綠能生活,羅山村是全台灣第一個能發展成功的有機村,這得歸功於三面環山能夠隔離外界汙染,以及水質純淨、麥飯石礦泉水的羅山瀑布。雖然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其實說來並不容易,即使有機米單價比一般白米高,但要做到不撒化學肥料、人工除草,耗時耗力收成又不如慣行農業,試想同一棟公寓光是幾戶住家對於要如何處理防火巷都不易達到共識了,要聯合全村的農夫一起來做有機農業,簡直比登天還難。
「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概念是羅山村的精神所在,但是推展初期並不是如此順利,如果沒有那些人扮演key men的腳色,是不會有今天的羅山有機村的。雖然出發前已經做過功課,也與理事長和梁媽媽聊過,對於羅山這地方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我們仍然像空降部隊一樣,因此我們決定一一拜訪這些關鍵人物,才能認識羅山更深一層的面貌。
沒錯,的確像空降部隊,對於兩個從台北來的少年仔,我們剛開始有點害怕居民對陌生的我們產生抗拒,但實際拜訪之後,覺得這地方真是親切的好可愛!印象最深刻有一次我們拍農家在院子裡曬穀子,現在回想拍攝過程真得很模糊,只記得很熱很熱、快要蒸發了,拍了一會兒一位阿姨出來叫我們進去屋裡休息,不但熱情地倒青草茶給我們消暑解渴,媳婦也來跟我們聊起了孫子,還留我們一起吃中餐,臨走前阿姨還拿了一頂帽子說戴著才不會中暑。
這裡多的是像這樣素昧平生的交集,讓人發自內心深處自然笑出來的溫馨!
每每到了晚餐時間,「多一雙碗筷而已啊,吃飯吃飯,坐坐坐!」居民們都會很熱情留我們下來吃飯,餐桌上也從沒把我們當外人,彼此互虧,一直把菜往碗裡送就怕我們吃不飽,熱情溢於言表。與很多農家共進晚餐後發現,羅山的媽媽們幾乎很少上菜市場買菜,因為不管是青菜、白飯和水果都是居民親手栽種的,甚至雞鴨魚都自己養,「我家種空心菜交換你家的大陸妹」,不只是對於健康與生態有一套自己的理念與堅持,更重要的是禮尚往來之間看得出彼此之間的情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千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居然二十一世紀的羅山村裡找到了印證,讓我驚呼不已。現代人彼此交易依賴甚深,很難想像還會有一個村落的居民過著近乎自給自足、以物以物的生活,如果不是這樣親自走一遭,打死我都不會相信。
寫著寫著,突然好懷念梁媽媽的道地的好手藝,真的是我吃過最好吃、最道地的客家美食。住在梁媽媽家的這兩個禮拜,我們就像是她的孫子一樣,不管多晚,梁媽媽一定會在客廳等我們回來,問我們吃飯沒、要不要吃水果。梁媽媽老公十幾年前就過世,她很喜歡拿著照片一一訴說著她與丈夫或兒子過去美好的故事,即便一個人住有些孤單,兒子媳婦提過很多次想把梁媽媽接過去一起住,但她對羅山這地方有很深的眷戀,常常笑說:「我去哪裡住兩天就想家了!」
像梁媽媽這樣的例子在羅山其實很普遍。羅山雖然有非常獨特又美好的自然環境,有機農業耕作也稍稍帶起了周邊產業,例如體驗農家、民宿等,讓居民在農耕外增加一些收入,也因此吸引了一些外來居民或是年輕人回鄉,然而這畢竟是少數,溫桂平理事長曾經語重心長的跟我們說:「年齡斷層一直是我們很頭痛的問題,怎麼把年輕人找回來才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年輕人工作的機會」。這裡交通、資訊都不發達,年輕人回來羅山多只有務農一途,雖然比起城市裡的上班族每天打卡加班怡然自得,但仍非根本解決之道;不僅如此,我們也看到羅山村資源匱乏,幸好在中華電信基金會與NCC的協助之下,近年來才有網路興建,理事長也認為透過網路可以讓更多人看見羅山;然而光是有硬體設備仍是不夠,如何讓居民普遍擁有電腦與網路操作的技能更為最重要,如此才能將羅山行銷出去,然而昂貴講師費就是第一個面臨最實際的頭痛問題。
原來看似人間天堂的後山桃花源也不完美。羅山有機農業的發展模式雖然可作為其他後起之秀的典範,但這並不是羅山的全部,仍有許多須解決的現實面的問題,而這些光靠羅山人自己的努力恐怕發展有限,更有待各界的支持才能讓這個僅存的「現代桃花源」更臻美好。
回到了台北後,印入眼簾的又是車水馬龍、高樓大廈,過去兩個禮拜這些東西似乎都與我是兩個世界,然而實習、開學緊接而來,很快地又將我的在羅山仿如與世隔絕般的記憶壓縮到深處。直到有一天…
「心怡啊,你最近好不好呀?我是梁媽媽啦,呵哈哈哈~」
九月二十九日,離開羅山兩個多月之後聽到梁媽媽的噓寒問暖,聽到梁媽媽的聲音鼻頭真有一陣酸,原來「我會想你們!」並不是隨便說說,是發自內心深處對於親人的一種承諾與情感的寄託,又開始想起在羅山十四天如夢境一般的日子。「陽光、沙灘、比基尼」充斥了我過去每一個夏天,大同小異但卻如過眼雲煙;然而我知道,今年暑假與羅山居民和土地一起寫出的故事,早已經在我心底深處烙印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
作者小檔案
1987年8月15日出生,土生土長卻不會說臺語的嘉義人。畢業於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目前就讀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二年級。愛哭愛笑,喜歡無厘頭、喜歡搞笑、喜歡創意、喜歡聽故事、喜歡觀察別人、喜歡搖滾樂。外表開朗但骨子裡其實留著不甘於平凡又憤世嫉俗的血液。雙重人格,典型的AB型獅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