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中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六天|志工的路,能,繼續鋪下去嗎?

不被家人支持,
那,
還有誰能支持他呢?
志工的路,能,
繼續鋪下去嗎?
今天,
我們前往協助青少年領導力課程。
對象是十五到二十五歲的少年,
課程主題圍繞在「上台自信」與「簡報製作技巧」,
因為他們即將在十月面臨成果發表。
我們原本只是協助者,
卻在簡報製作的環節,被講師邀請加入,
一起構思、繪製簡報。
:「若是我們要做成果發表,該如何向評審報告?」
這樣的參與,讓我們也把紀錄片的題材重新梳理了一遍——
從動機、預期成效、執行方案、量化目標,到創新性、反思與未來,
都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過程中,彷彿也更明白,
我們到底想拍出怎樣的紀錄片。
課程結束後,我們再次與社工怡君姐深入討論。
她建議我們多去取景,多去體會這裡的生活。
我們坦言,最大的困難是——
在一中街總覺得格格不入,觀光客太多,我們找不到歸屬感。
怡君姐於是分享了水源地辦公室的歷史,
並推薦我們可以去老街區、市場走走,那裡更貼近當地生活。
而我們也與一位剛從營隊歸來的青年聊了許久。
他分享參與【2025 HOST】計畫的經歷——
這是由御風文教協會主辦的活動,
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他們繞行全台,
甚至踏上澎湖的偏鄉小學。
每一站三天,
陪伴孩子們上課、互動、遊戲,
然後再啟程,一次又一次,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隙。
在他的故事裡,
讓我們更篤定——
要把志工的故事拍下來,讓更多人能聽見、看見。
走出校園的路上,
小貓、大貓,還有一個人,
我們走上前問:
「這是你的貓嗎?」
:不是,但是我有買罐罐。
我們逐漸,
有種融入台中的感覺。
和陌生人閒聊,
他說自己也養貓,
看到外面的野貓覺得可憐,
便去買了罐罐給牠們吃。
只是,
其中一個拉環壞掉了。
於是我們三個人一起動手,
翻書包、找鉛筆盒,
想辦法找出能派上用場的工具。
這樣的互動,
很喜歡,
也讓我們想起早上講師的一句話: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這幾天,
我們太急於做許多事,
反而忘了
如何真正與人互動。
如今,
腦中沒有其他念想,
只是想讓貓貓快快吃到東西。
這樣的片刻,
這樣的連結,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