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中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八天|感受城市的心跳

人味、情意、傳承、
感受城市的心跳。
今日
我們
在第二市場。
早上,
我們沒有進水源地辦公室,
而是前往第二市場。
我們想要,
真正與台中建立連結,
而不是像在一中街那樣,
只是匆匆路過。
在這裡,
我們看見、聽見了第二市場的歷史。
它從日治時期,
屬於富有人家的市場,
演變成如今,
最接地氣的象徵。
我們很喜歡這裡與人的互動。
多數人都會主動與你交談,
而不是冷冰冰地,只完成一場交易。
——
第一個小故事,
發生在一家「轉角雜貨鋪」。
它販賣古物與手作商品,
我們原本以為老闆會很有個性,
結果卻意外親切。
我們問:外面的櫃子是什麼?
:收集古物會不會捨不得賣?
:店面是不是老屋改建?
:地震時東西會不會倒?
……
老闆一一笑著回答,
毫不嫌我們囉嗦。
——
第二個小故事,
則發生在一件「疑似藍染」的衣服前。
第一次經過時,老闆不在。
第二次又準備放棄時,
老闆突然出現。
於是我們上前詢問價錢。
H:老闆,這件多少?
闆(興奮):喔,這是藍染的喔,很漂亮!偷偷算你們四百啦,原價四百八呢。
N:一件兩百可以嗎?
闆:怎麼可能!
H:買兩件便宜點?
闆(壓低聲音):兩件八百啦。
N:兩件五百啦!
闆:阿這樣我會賠啦!
H:那六百呢?
闆:還是賠啦!
H:我們是學生耶,沒錢。
(老闆邊說邊直接把衣服裝進袋子)
H(慌張):老闆,我們剛買相機啦,真的沒錢!
闆(把袋子硬塞到H手裡):你講高一點,我就給你!
N:六百啦!
闆:你沒有說高阿,再高一點就給你們!
N:那六百五。
闆:好好好,給給給!你們真的很厲害耶!
最後,
我們在半推半就下,
「被迫」完成了第一次藍染商品購買。
——
下午回到辦公室,
把這件事告訴怡君姐和婕妤姐,
她們笑得東倒西歪:
「你們直接被強制購買啦!」
婕妤姐還補一句:
「那不是真的藍染,是化學的。」
雖然如此,
這場意外卻成了我們第一次真正的殺價體驗——
好玩,還帶點笨拙的喜感。
藍、染、
染、藍、
綠色會變藍色,
藍色也會變綠色。
下午,
我們意外展開了一場屬於自己的藍染。
早上在第二市場,
我們其實不只是逛市場,
還特地走進材料行,
為青少年領導力培訓營的小禮物構思設計。
最初有幾個方案,
後來與怡君姐討論後,
決定用羊毛來進行染製,
再將染好的羊毛戳成想要的形狀。
藍染的媒介很廣,
只要是天然製品——
棉、麻、皮、絲、羊毛,
甚至木頭與米粒,
都能浸潤其中,染上藍的色澤。
因此我們臨時決定,
下午就先來嘗試羊毛的藍染。
婕妤姐在一旁提醒注意事項,
也分享了一些藍染的小知識,
隨後便放手讓我們親自動手。
沒想到今天竟會在染缸前,
靜靜地坐下,
雙手浸染,製作屬於自己的作品。
心裡很開心。
因為雖然水源地的主要業務是藍染,
但我們真正的接觸,其實並不多。
直到今天——
我們第一次,
真正將藍,染進了自己的心間。
——
藍染小知識:
若染液太藍,反而染不起來。
必須加入二氧化硫脲,
讓染液轉為綠色,
之後才能顯現出藍的深韻。
而有些材質附著力不強,
在缸裡染時是藍色,
曬乾後卻會漸漸褪回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