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中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九天|無法奪走的人情餘暖

與預想的氛圍不同,
大杯珍珠奶茶下肚,
話,
便全都說了。
早上,
我們與怡君姐,以及「臺中市和平區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的兩位社工,
還有地方政府派來的督導,一起參加了一場會議。
和平區的原民中心,是水源地的子業務之一,
為當地原住民提供協助。
而為了更接近居民,社工的人選也幾乎都是原住民。
與想像中嚴肅的會議不同,
氛圍出乎意料地輕鬆、活潑。
多數時候,我們聽見的不是制式的報告,
而是他們分享工作上的趣事與小故事,
有笑聲,也有感慨。
但同時,會議的進度與內容,依舊有條不紊。
N 因為有雙主修社福系,
對社工這份職業格外好奇,
便聊了許多關於個案、團體與社區服務的問題,
想知道在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挑戰,
以及不同督導在工作場合裡,會有什麼樣的帶領方式。
H 則在意社工本身的處境。
在對話中,我們才真正理解,
這份工作除了辛苦,可能也不是很安全。
若遇上不理性的個案,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於是問,
「這份工作,帶來的比較多是辛酸無奈,
還是見到服務對象好轉時的欣慰?」
他們幾乎不假思索,回答:
「前者。」
雖然最後的開心會壓過一切,
但那些過程中的壓力與情緒,仍然揮之不去。
臺灣是一個極度需要社工的地方,
卻缺乏足夠的政策與資源支持。
因此,隨著時間,社工人數只會越來越少。
像和平區,
整個區域,只有三位社工,
卻要照顧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
人手不足,可想而知。
更令人感慨的是,
政府單位並沒有好好宣傳,
導致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有這項服務,
無法主動尋求協助。
就算知道了,也因為不了解社工的工作,
往往帶著不信任,甚至反感。
在這樣的缺口裡,
社工們仍努力走在第一線,
承受著壓力,卻也守住一份責任。
接觸歷史,
聽老伯慢慢道來——
直面悲傷,
那是 228 的陰影,與白色恐怖的日子。
看見辛酸,
店門打開,卻無人上門。
然而,
依舊能觸摸到那股溫度。
那是時代再殘酷,
也無法奪走的人情餘暖。
會議結束後,
我們又回到第二市場,
繞著與昨天不同的路線,
一路逛到一條滿是雜貨店的小巷。
隨意走走,
在角落遇見了中區圖書館舉辦的集章活動——
「消失的集書冊」。
每一個地點,都有專屬的任務,
完成後就能收集到屬於那裡的印記。
在「瑞成玩具行」,
我們遇到的挑戰是劍玉。
沒想到,竟意外地困難。
老闆在一旁不停鼓勵:
「快成功了,再一下下就好!」
於是我們兩個,
就在店門口認真玩起劍玉,
直到最後,乾脆走進店裡,
和老闆聊了起來。
他談起他的家庭,
談起屬於他的人生故事。
那段對話,讓我們深深著迷。
因為在他的言語裡,
彷彿歷史課本的內容不再冰冷,
而是活生生地在我們眼前展開。
我們聽見了白色恐怖的悲傷,
聽見了第二市場的興衰,
更感受到他在生命裡,
仍舊燃燒的熱血,
以及對正義,堅定不移的執著。
希望,這樣的故事,
能被慢慢說下去,
被好好記錄下來。
之後,再讓我們慢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