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花蓮縣萬榮鄉 魯巴斯教會 - 邱馨茹

在得知我們希望能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萬榮的故事後,在教會與當地人的幫助下,我們陸續接觸了許多工藝師與有故事的居民。這些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生命軌跡與生活樣貌,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篇「在地故事」想特別描寫的主角——黃遙山大哥。
黃大哥經營著自己的工作室「手工竹製單車架 黃遙山毛毛工作室」。第一次踏進黃大哥的工作室時,我被那個空間深深吸引。屋內佈滿竹材、零件與機械設備,空氣裡混合著竹香與金屬氣味。每一個角落都透露出使用的痕跡,像是時間在空間中留下的印記。工作室不大,但秩序分明,工具、竹料、車架樣品都有明確的位置。工作室裡的機械設備相當齊全,部分器具甚至是他自己改造或重新組裝的。大哥對自己的環境有一套習慣的安排方式,那種井然有序的狀態,工具雖多卻各有位置,每一件物品都像被長年使用而留下痕跡的老朋友。

黃大哥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穩。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帶著一種職人特有的節奏感,不急不徐、安靜而確定。在訪談與拍攝的過程中,我逐漸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他的人生經歷很豐富,曾在年輕時擔任保鑣,從他處理事物的態度中,我感受到那種經歷所累積出的冷靜與原則。他習慣先觀察再行動,對待每個步驟都不馬虎,彷彿所有動作都必須達到某種精準的標準。
在他回到家鄉之後,開始投入竹工創作。工作室裡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他手工打造的竹製單車架。竹子在他手中被切割、削形、打磨、組合,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時間的痕跡。製作竹製單車架並非簡單的工作,每一根竹子的厚度、彈性、紋理都不同,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經驗判斷。他對材料的理解幾乎到了熟識的程度,他知道哪一段竹子適合承重、哪一段適合彎曲。這種細膩的敏感與判斷力,是長年累積出來的手感與經驗。竹材在經過反覆處理後被轉化成堅固的車架,既輕盈又穩定。雖然是竹製,但外觀洗鍊、結構嚴謹,顯示出他長期的經驗與對材料特性的掌握。

除了單車架,我在工作室裡還看見他早期的噴繪作品,線條乾淨、色彩飽滿,顯示出他對視覺表現的敏感度。牆邊陳列著幾把手作彈弓與一些得獎紀錄,旁邊還有他親手製作的原住民獵槍,結構細緻、外型古樸。我察覺他對於創作的態度並不侷限在某一領域,而是以一種探索與實踐的精神在延伸。他似乎對各種手工技藝都有興趣,只要能讓他動手、能測試技巧的事物,都能引發他持續投入。

在長時間的觀察中,我感受到他是一個極有自我要求的人。他對事情有明確的標準,不輕易妥協,也不趕時間。每我察覺他對完成度有一種內在的衡量尺度,那並非為了取悅他人,而是一種自我滿足的過程。他的專注並不張揚,卻讓人自然地感受到一種力量。
他對堅持這件事的實踐也體現在整個過中。無論是工藝、興趣,甚至生活的節奏,他都維持著穩定與一致。他似乎不急於被理解或被看見,而是持續做他認為值得的事。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多了一份真實感。
當我們結束採訪、離開工作室時,夕陽灑進屋內,光線落在一排竹製車架上,泛著柔和的光澤。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種時間與工藝交織的美。黃大哥的故事,讓我重新理解什麼是「在地」——不是地理位置的概念,而是一種人與土地、生活與手藝之間的連結。他以自己的方式,讓這份連結成為可被看見、可被感受的形體。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黃遙山大哥的精神——他用雙手實踐著一種不說出口的信念,用工藝與專注維繫與土地的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