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臺東南迴土坂部落 - 楊凱傑

「上課了,趕快進教室」沒有鐘聲取而代之的是老師的呼喊,從五歲到十二歲的小孩、小大人才陸續進到教室裡,你一言我一語似乎玩樂時的衝勁尚未淡去。「今天我們要來唱母語」悠揚沉穩的音樂逐漸轉向活潑輕快的歌謠,足一踏手一拍,接著彼此勾著手,展現齊心的模樣。

 

偏鄉教育的實際現況

臺灣的國民教育雖然普及,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依然存在。全臺有近七成的縣市設有偏鄉學校,然而這些學校長期面臨師資缺乏且不穩定的困境。這使得許多偏鄉孩童在不平等的受教機會中,難以透過教育改變現狀,脫離弱勢循環。

偏鄉家庭結構多為隔代教養,加上許多父母需長期在外地工作,導致家庭經濟條件受限,難以提供孩子足夠的教育支持。許多孩子放學後甚至沒有合適的書桌寫作業,或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晚餐。這些都是政府和民間團體長年來極力想解決,卻又持續存在的困境。

 

方舟希望帶給孩子的幫助

在台灣的偏遠角落,地理的隔閡轉化為教育的落差。此處的學校常是社區的孤島,默默承受著多重挑戰。家庭結構的脆弱,是第一個挑戰。由於當地就業機會有限,許多家長不得不離鄉背井,留下隔代教養或單親的孩子,這些學生在學習與成長的路上,缺少足夠的家庭支持。

部落長大的醫師,回到家鄉行醫後,決定為孩子們做更多。2010年,徐超斌醫師將自己的老家,變成了溫暖的「方舟教室」,從臺東土坂部落開始,為孩子們點亮一盞燈。十多年來,方舟已在五個部落建立據點,提供免費課輔晚餐。除了學業輔導,這裡教孩子母語,也教才藝,像是街舞、籃球、傳統文化等等,而授課的老師們也幾乎來自當地部落。「方舟是要彌補部分家庭教育的功能」,方舟教室的督導凱雁老師表示我們不是要取代家庭,而是讓部落孩子在父母照顧之餘,能有陪伴的空間,也能減緩父母負擔。

「媽媽」他僅留下哭泣的聲音,迴盪在雨水敲打鐵皮的交雜,阿凱(匿名)年僅七歲,媽媽因為需要到桃園繼續工作,雖然平常學期間,阿凱是在桃園與媽媽一起生活,但礙於暑假,無人照顧,只能將阿凱送回台東土坂的家鄉,並在方舟教室上課,與媽媽告別的那一天,他整天都在哭泣,無法上課,哭完了望著遠處,再繼續哭,那是阿凱每次寒暑假必經的人生階段。

「吃飯,你不吃會沒力氣喔」許多老師圍繞在均均(匿名)周圍不厭其煩地持續勸導,今天是均均第一次來到方舟教室,人生地不熟,陌生的環境,讓自己難以安下心來吃飯,此時周圍許多孩子都陸續吃完午餐,吵雜聲漸漸此起不會落下,然而現在僅有兩位老師,只能讓一位持續叮嚀,另一位則動身前去管秩序,這是土坂教室的日常。

實際上,望撐起偏鄉孩子的土坂教室,雖然下課時間充斥的是歡笑是打鬧,但在這背後,孩子承擔的是離別,除了阿凱外,方舟教室還有數十個孩子,是隔代教養與父母遠離。另外也有部分孩子,可能擁有生理缺陷,但老師仍是要面著笑容,帶領他們。

 

偏鄉教育的未來

偏鄉教育的困境遠不止於地理上的不便,更是一個由師資短缺、高流動率、資源匱乏與家庭功能受限所交織而成的惡性循環。當孩子的出身成為限制未來的枷鎖,教育便喪失了促進社會流動的初衷。為此,我們必須正視,冰冷的硬體建設,永遠無法取代溫暖的人師。偏鄉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長期、穩定的陪伴與引導。

回應教育現場最真實的呼喚,我們發現,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一位能穩定陪伴、為他們點亮學習地圖的大人。方舟教室正是致力於這樣的目標,但我們也要肯認,以方舟為例,資源的缺乏,社會的關注,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小檔案

楊凱傑
政治大學

如果問我人生只看一部電影,我想我會選Nomadland,嚮往那種無邊際的隨意生活,雖然近期被生活調教成越來規律,因此才想說也許逃離既定人生一陣子,我會有不同形狀。那我就用文字、影像紀錄下這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