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臺東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 李倩宜

《瀧溪車站》── 一段沒有界線的月台,承載最深的牽掛。
台灣的鐵道,曾是推動地方發展的重要動脈,如今卻更像一條記憶的軌道,把人與人的故事與情感,都細細收錄在每一次車輪壓過鐵軌的聲響中。
瀧溪車站,一個小到幾乎讓人錯過的站點,沒有電子閘門、沒有擁擠人潮,僅有一位站務人員坐在售票口後,靜靜守著這座簡樸的空間,也因為沒有過多管制,這裡多了些自由,讓人們能陪著親人一路走到月台,聊幾句、叮嚀幾句,再慢慢走出來。
剛開始時,我以為那些走進車站的人都是即將搭車的旅客,直到看到其中幾人轉身離去,才明白他們只是留下來送行的人。而這樣的告別方式,正是當地人習以為常的道別距離——不是在車站外揮手作別,而是在月台邊陪伴最後的幾分鐘,直到火車緩緩駛離。
第二次來到南迴、準備離開的那天,我在瀧溪車站遇見一位老爺爺。他看起來年紀很大,身邊的女兒扶著他走樓梯,靠著拐杖艱難地一步步走上沒有無障礙設施的階梯,爺爺邊走邊張望,不斷地問:「人在哪裡?怎麼還沒看到?」語氣裡帶著一些焦急與渴望,好像一旦錯過了這次,可能就再也見不到。
我坐在候車椅上,看著他努力尋找親人在月台另一側的身影,突然鼻頭一酸。那不是悲傷,而是一種你能深切感受到的「不想錯過」一份深埋心底的在乎,一種只要還能靠近一步,就不願先轉身的牽掛。
我們總以為道別要隆重,才顯得真誠;但其實,有時候,一座小車站、一段沒有界線的月台,就已足夠承載最真摯的情感。瀧溪車站因其簡陋,反而給了道別更多餘裕——讓人可以靠近一點、說慢一點、看久一點,那些微不足道的片刻,往往才是人生裡最刻骨的離別。
《南迴公路》── 連結生命的道路。
沿著太平洋蜿蜒而行的南迴公路,是許多人眼裡通往台東的藍色長廊。自屏東枋山出發,車子駛進彎曲的山海之間,窗外一側是廣闊的海天一色,另一側是靜靜依山而立的部落。多數人趕著前往目的地,很少會在這裡拐個彎,走進土坂或加津林。於是,部落的樣貌經常被遺忘在車窗的一瞥之外。
我們在土坂蹲點的那段日子裡,有一晚跟著鄭媽和啟芳老師開車出門兜風。山路沉睡在夜色裡,只有車燈照亮前方,返程時,遠遠傳來了救護車的鳴笛聲,在靜謐的山谷裡顯得格外清晰。
「等等去追一下救護車。」啟芳老師淡淡地說。
我們一愣,以為聽錯。老師笑著解釋:「不是看熱鬧啦,而是要看看是哪一家的長輩出事,有沒有需要幫忙。」
在部落裡,彼此幾乎都認識,很多還是親戚。當救護車聲響起,大家第一個反應不是陌生的旁觀,而是擔心:誰家的老人家突然不舒服?附近有沒有人能趕快通知他的孩子?因為許多長輩的子女長年在外地工作,留守在部落的往往只有老人,鄰居之間的守望成了最可靠的支撐。
那一刻,我心裡泛起一種陌生卻深刻的感觸。從小在桃園長大,我早習慣了都市裡的救護車聲音──刺耳、短暫,車子呼嘯而過,旁人不過是多看一眼,很快又回到自己的日常,但在南迴救護車卻是一條訊號,把整個部落的心都牽動起來。
更何況,這裡是一段超過一百公里卻沒有一間醫院的公路。那台救護車,也許正要往北開去台東市,也許往南送到大武鄉衛生所的小急診,每一次鳴笛,都是與時間的賽跑。於是,我重新看待這條公路,對外地人而言,南迴是一段美麗的旅程;但對部落居民來說,它不只是路,而是一條連結著生活、情感與生命的線。白天,它承載著車流與風景;夜晚,它則隱約傳來救護車的聲音,提醒著在地人與外地人:這條路的故事,遠比我們想得還要深。
作者小檔案

哈囉大家好~我是倩宜,超級愛吃,喜歡解鎖在地美食,除了食物以外也吃下好奇心,化作前進的動力!
把每一次遇見都當成宇宙的提示。
今年暑假,我準備好踏上一段未知又充滿驚喜的旅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