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雲林縣口湖鄉老人福利協進會 - 賴庭儀

在莿桐樂齡中心的服務課程中,我們的任務是協助參加者們利用手機上的修圖軟體,將照片美編後再做成馬克杯的熱轉印作品。這堂課不只是單純的數位教學與陪伴,因為有許多小朋友是與爺爺奶奶一同參加,所以整個過程更多了一份跨世代交流的溫度。

那天,有一對祖孫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奶奶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操作並不熟悉,無論是下載軟體、套用濾鏡,甚至只是找到存檔按鈕,都需要老師和我們一步一步的協助。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到祖孫之間並不算親近。小女孩顯得有些不耐煩,而奶奶也因為不熟悉操作而有些尷尬,兩人之間有一種微妙的距離感。

 

在過程中,奶奶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求助,小女孩也開始參與進這場手機上的美術課中,隨著作品一點一滴成形,祖孫的互動開始變得不一樣了。小女孩逐漸放下了最初的急躁,反而開始依賴奶奶,一起討論該怎麼讓照片更漂亮。

 

在這堂課程中,這對祖孫一直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跟外婆一起出門時總覺得外婆不夠「跟得上潮流」產生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自卑。這樣的情緒使我面對外婆時總是帶著一些彆扭,明明在家時最喜歡黏著外婆,但只要有同學在場,我卻會不自覺地感到尷尬。回想起來,當時的我心態確實是非常不成熟的,也經常讓外婆難過。

然而,看著這堂課中祖孫倆逐漸靠近的過程,我突然意識到,原來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必等到長大後才慢慢醒悟、後悔。課程本身雖然只是設計來作為活動宣傳的,卻意外成為祖孫間交流與理解的契機。不僅教會他們如何操作,更提供了一種比言語更真切的方式,讓彼此重新建立連結。

而在剪輯課程中最積極發問的奶奶也是希望能夠學會剪輯記錄下與家人的生活點滴,這些課程和成果亦成為他與家人產生共同話題的契機。這樣的回饋,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最初設計課程時的盲點。當時,我們依照自己對「教學」的想像去安排內容,介紹各種轉場、剪輯技巧,甚至規劃了進階操作,但卻忽略了這些課程的參與者真正的需求。對他們而言,並不是要追求華麗的特效,而是希望能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把最真實的生活記錄下來。

 

這些小小的故事讓我重新思考「數位落差」對不同世代的影響。對年長者來說,智慧型手機並不是他們生活中與生俱來的工具,因此每一個小小的操作都可能是挑戰。但當我們透過教學,讓他們有機會與年輕世代一起使用這些數位工具,往往不只是幫助他們跨越技術的障礙,更是縮短了與家人之間的距離。在這裡課程並不只是把技術教給長輩,更是一次讓不同世代坐下來、一起學習與分享的機會。

當長輩學會用新的方式表達自己,他們不只是跟上了世界的腳步,更重新找回了與家人交流的橋樑。

 

作者小檔案

賴庭儀
國立中正大學

超級大p人,如果沒有回訊息就是在睡覺
喜歡講故事跟聽故事
蹲點的目標是聽到更多故事還有不要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