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雲林 華南社區 - 陳彤瑾

 

「你可以自己決定蹲點在你人生中的重量。」

這句話是我來到華南社區的第二天,上一屆在華南蹲點的學姊對我們說的。
她接著說:「有些人會把蹲點當成一個學習歷程的紀錄,只是希望之後能在文件裡寫上這份經驗,畢竟半個月在人生中不算長。但也有人,會因為在這裡建立的情感、看到的風景,而留下很深很深的烙印,陪伴他們很久很久。」

聽完後,我默默地點了點頭,那時候我還不確定自己會是哪一種人,但在接下來的十七天,我一次又一次想起這句話。

 

 

剛開始的幾天,比想像中更難適應,本來以為自己早已習慣離家念書,但在這裡卻一次一次被想家的情緒壓得有點喘不過氣。加上我們替自己設下了每日任務,白天陪伴長輩、完成服務,晚上還要整理照片、撰寫文字、發文分享。幾天下來,睡眠不足與焦慮感重疊,我開始懷疑自己能否在「陪伴長輩」與「完成工作」之間找到平衡。

 

 

第五天,颱風來了。

幸運的是,這場颱風沒有帶來風雨,我們被特別叮嚀不能外出,索性就決定把步調放慢。那天上午,在颱風登陸前,我們和鄰居余培阿伯、麗錚阿姨還有阿順阿伯,坐在龍眼樹下泡茶。微風輕拂,茶香瀰漫,不時又有其他阿伯經過,隨意坐下來一起聊天。短短兩個小時,我感覺自己和他們的距離被迅速拉近。雖然隔著五十幾歲的年齡差,我們卻聊得熱絡,他們分享當兵時的故事,我們分享在學校的小插曲。或許就是從那一刻起,我不再覺得自己只是個「外來者」,而是開始成為這裡的一部分。

 

 

之後的日子,我們開始學著跟上他們的步調。天還沒亮就出門,騎車在山腰的小路上,吹著涼爽的晨風,尋找阿伯阿姨的身影。熱情的他們,對我們突如其來的拜訪都沒有露出意外的神情,反而會耐心地跟我們解釋他們正在做什麼,或是關心一句:「你們吃飯了嗎?」過沒幾天,我和佳怡就能熟門熟路地認出誰的田地在哪、哪一戶人家住著哪位長輩。這份熟悉感帶來一種驚喜,好像我們真的慢慢融入了社區。

 

 

而回想起華南,最懷念的,是晚餐時光。
我們常到不同阿姨阿伯家裡吃飯,一桌豐盛的家常菜,邊吃邊聊我們今天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也會一起看新聞或電視節目。印象最深刻的是本元阿伯,總會播放以前錄下的影片,讓我們看到大家年輕時的模樣。那些熱鬧的晚餐時光,如今已化作記憶裡最溫暖的角落,讓我想起時總會不自覺露出微笑。

 

 

在華南,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珍惜時光」。
因為這裡多是七八十歲的長輩,他們讓我想起自己的阿公阿嬤。以前總因忙碌或沉迷手機,忽略了與他們聊天的時間。但在華南,我真切感受到歲月的痕跡,白髮、皺紋、步伐漸慢。心裡不禁浮出一個自私的念頭:「真希望他們能再陪我久一點。」從此,我懂得把握每一次相處的機會,好好傾聽、好好陪伴。

 

 

謝謝蹲點,讓我在短短十九天裡得到這麼深的啟發。
謝謝華南社區的大家,給了我們真誠的笑容和溫暖的人情味。
謝謝我的夥伴佳怡,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才讓這趟旅程完整。

 

作者小檔案

陳彤瑾
國立中正大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台北的陳彤瑾,雖然我在都市長大,但目前在嘉義就讀一走出校門就能聞到鳳梨香的中正大學,在這裡,我深深體會到南部朋友的熱情與活力。我喜歡透過攝影紀錄那些微小又珍貴的瞬間,將這些時刻變成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