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北投硫磺谷社區發展協會 - 謝筑勻

雖然過程跌宕起伏但收穫超乎想像
在行前訓練課時,聽學長姐們分享蹲點時期注意事項,
我當時就覺得自己一定不會像學長姐一樣在蹲點期間生病。
結果…蹲點前2天就得了新冠肺炎,在旅館自主隔離2天,接著又回家自主隔離5天
非常感謝基金會、佳儀姊、洪大哥、青年旅館等多方協調,
讓我們最終能分期蹲點,完成19天的蹲點。
因為生病變成分期蹲點,讓我們能看到三週的週日、週一、週二、週三的課程,
我們看到更多社區的面貌,也在最後一週成為及時雨,能夠幫理事長更快整理完申請紫絲帶的資料;
記錄到廣場舞與排舞班到圓山花博公益表演的整個過程,和社區長輩們共度更多的快樂時光。
原先蹲點之前,我想像的收獲是會更加了解社區健康長輩的面貌,知道如何與各位長輩相處。
但實際的收獲卻不止如此!
社區十幾位常見面和互動的阿公阿嬤都把我們當孫女關心、請我們吃東西、一起出去玩…樣樣都來!
感覺就像自己多了好多的乾阿公、乾阿嬤疼愛。
我還觀摩到許多社區據點老師的教課技巧、肌力動作安排、歌曲的動作規劃、課前暖身小遊戲…等等,
這些都會是我未來實習、做職能治療師帶團體活動的養分!
因為「蹲點·台灣」來到如此健康有活力的北投硫磺谷社區發展協會,
有機會能深入瞭解每位阿公阿嬤的故事,
聽到許多人看似健康,實則身體有許多老化造成的酸痛和退化,
而這些都是職能治療能夠緩解的問題,
因此讓我更加堅定選擇雙主修職能治療的初衷:「進到社區,協助亞健康的人們有高品質的自主生活」,
同時也更加明確自己未來要從事老人領域相關的研究與業務,
在校期間、未來出社會去進修,要多學習如何處理長輩身體上的酸痛與退化問題。
「回家後,我應該也要陪阿嬤去社區據點、帶阿公去據點、為阿祖拍一支紀錄片」
我想我在蹲點期間的收獲除了上述說的那些之外,
最最最大的收獲應該是我開始反思:
「回家陪伴阿公阿嬤和阿祖的方式,是不是可以更有品質?」
比如像是在北投一樣,陪阿嬤一起去社區據點做運動、和阿嬤的朋友們一起玩桌遊;
又或者是去阿祖家帶阿祖做預防肌少症的運動、聽阿祖講她以前的故事、
阿祖指導我做她的拿手菜,再拍成一支紀錄片,讓未來的我們能夠回溯現在的時光。
在社區陪長輩們上課、一起出遊的日子裡,我也意識到同儕的重要性。
同年代成長的阿公阿嬤們,彼此會更有話題,相約出遊也會更加有趣。
所以我發覺我在高中、上大學後4年,不斷相約阿嬤出去玩卻一直失敗的原因,
不只是時間安排問題,還有缺乏同伴。
因此在蹲點結束後,我立馬就跟爸爸討論:寒假要帶阿嬤的姊姊妹妹們一起來北投泡溫泉的可行性。
也立馬去和阿嬤約好2026年1月出來玩的時間。
(家人都非常支持,阿嬤也有快十年沒和兄弟姐妹出來玩了)
真心感恩「蹲點·台灣」豐富了我的眼界
真心非常感恩「蹲點·台灣」,
讓我在一切都來得及的時間點意識到「陪伴品質」這個問題,
我還有機會能帶阿嬤到處去玩、還有機會能幫阿祖拍紀錄片、
還有機會能帶家中超過65歲的長輩做運動;
另外,也能讓我跳脫「專業科系進入社區服務」的大學生角色,
用「中華電信基金會派來的實習生」角色進入社區帶課程和實踐課堂所學。
因為先前15年的口碑累積,
讓我們第16屆能快速的和這麼多阿公阿嬤建立信任關係,
還有機會深入瞭解她們的故事,
可以說「蹲點·台灣」讓我一圓大學時期的夢想清單之一。
到現在蹲點結束,依然覺得真的是非常難得能有這種機會,
因為一般都是由學校與村里長合作才有可能進入社區,
但接觸時間最多可能也只會有1-2天而已(而我們有19天)。
而且藉此機會,讓我看到北投硫磺谷社區發展協會與學校老師描述的「社區健康老人」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
大大拓展了我的眼界與經驗。
其實我的許多蹲點心得與所見所聞,
都記錄在每日的蹲點日誌裡了,這裡的心得內容只是冰山一角,
想知道完整的心得 —— 歡迎到我們的「蹲點日誌」裡去觀看吧。
作者小檔案
在宜蘭18年由爺爺奶奶帶大,平時喜歡用攝影紀錄生活,尤其喜歡深度走訪各地來瞭解在地文化。去過影像公司暑期實習,跟隨空拍團隊「空翔之翼」環島。
最大的夢想是用心理學和職能治療的知識,讓爺爺奶奶們都能過上高品質的晚年人生,並透過服務人群使自己成為有趣的靈魂。所以很開心能來到北投硫磺谷社區服務爺爺奶奶們,期待累積更多活動經驗,也歡迎你來看看我們在蹲點期間有什麼樣的火花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