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花蓮 鐵份部落 - 張莘柔

走進部落,我看見……
好山好水好人情
身為一個台灣人,肯定對於「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說法再熟悉不過。蹲點在鐵份部落的十五天,我真切感受到了空氣中洋溢著的青春活力,與那時不時聽見的爽朗笑聲,也許未見其人就先聞其聲了。就比如此時正敲打著鍵盤的我,耳邊彷彿縈繞著中氣十足的大笑,思緒瞬間被拉回在部落的日子。
文健站作為我們執行服務方案的場所,每當我們踏入這個長輩平均年齡六十七歲的空間,迎接我們的永遠是無比熱情的招呼聲,要論誰更加朝氣蓬勃,黑眼圈陰魂不散的我們可能都不是這些長輩的對手。至於午飯時間,阿公阿嬤們更常常吆喝著我們趕緊一起吃飯,在平時的互動過程中,感覺得出長輩們是將我們當作孫子般看待的,足感心的。
這樣被濃濃人情味包裹的時刻,實在多到不勝枚數,且從第一天雄哥與小蘭姐帶著我們部落巡禮了一圈起,我們就對此事深有體會。那天在天主堂外遇見一群正準備用午餐的長輩,碰巧就是日後即將在文健站見到的長輩們。
用綽號自我介紹到一半的我們,突然就收穫了長輩給予的族語名。在我的印象裡,一個獲取族語名的外地人代表其貢獻受到族人認同,而這對初來乍到的我們而言絕對是份意想不到的驚喜,也陪伴著我們走過蹲點全程,並解鎖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
小部落的大盛事
特意挑選覆蓋年祭的期間來到部落,這是我們一拍即合的共識。因為雖對原住民文化有所嚮往,卻尚無相關參與經驗,而此行正是一個能投入其中,近距離觀察的好機會,肯定得抓緊把握。肩負記錄年祭任務的我們,在最後一刻順利取得了大會攝影證,因此獲得進入祭圈內拍攝的權限。
此舉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鏡頭,捕捉圍成圈歌舞的男男女女們,那一張張靈動的面龐,而不再只是一顆顆圓滾滾的後腦勺。眼睛素有「靈魂之窗」的稱呼,透過雙眼與面容,一個人所流露出的情緒能被更好的展示與解讀。而我在祭圈中看見的,有感謝,有凝聚,有責任,還有傳承。
來到部落之前,我對年祭的理解多仍停留在會場裡手拉著手,人們身著傳統服飾盡情高歌與舞蹈的畫面。但經歷此行,我體認到這不過是眾多儀式中的其中一個,從前一天的報訊息,到迎靈、青年殺豬、青女煮糯米飯、分食文化、宴靈與娛靈、婦女領青女祈福、青年捕魚與共食、青年搶旗與開會、送靈等環節,都是年祭的一部分。儘管過去沒有文字,但阿美族的精神與信仰在儀式,乃至服裝、配件等處皆可充分體現出來。
傳統文化的未來
與雄哥相處的過程中,屢屢可見其對部落現狀與未來的思考。我們這幾日所遇見的居民,撇開年祭期間不談,平時的街道上偶爾才可見三兩成群的身影,且基本上以幼年與老年人口為主。
雄哥也說過,真正生活在部落的人群多落在六歲以下與六十歲以上,那些於年祭時節大量出現的青年,年祭結束後就會回到幾天前出發的位置,那些求學、工作的地方,有些甚至在第二天後就已離開。人口金字塔中承上啟下的中堅力量,在部落如斷層般的存在。壯年大批前往外地尋求發展機會,而原鄉留下的是幼年與老年人。
面對傳統文化的延續與人口外移的處境,這是部落展望未來的重要課題。在這龐大的結構問題之前,解方或許並非一時半刻能提出,但改變的發生往往由關注及認知開始。
作者小檔案

這裡是一位來自臺師大臺文系的學生,所以當然,會把握機會拜訪臺灣各地的美麗所在。
這次的一手服務、一手記錄之旅,期待能在這15天中看見當地真正服務需求與記憶故事。也在此向熱情的太陽許願,請高抬貴手對待一位焦了就很難再白回來的吐司體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