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三重耕心蓮苑 - 吳珈瑤
人生充滿著意外和變數,或許就是初到三重耕心蓮苑的心情。蹲點還未公布地點時,以為會到深山中和原住民們在草地上奔跑,太陽的光輝照射下,揮灑著青春的汗水。而後得知地點為三重時,上網google後發現位於交通便利的捷運站旁,心裡某個小角落的小生物著實地失落一下,然而生命旅途中就是有這麼多的不湊巧,這一個一個不湊巧結合在一起,仍然可以編織出一幅燦爛的畫作,甚至比原先的還要好。
三和路二段上商店應有盡有:餐廳、眼鏡行、雜貨店、飲料店,繁榮得就像一個迷你版的城鎮,車子來來往往馬路上延伸的小巷子─萬全街,就是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的所在地,在這邊你感受不到任何的嘈雜,心靈總有一股寧靜,偶而可以閉上眼睛深呼吸感受這奇妙的氛圍。
十四天的蹲點,和夥伴帶著攝影機探索這塊小小的土地,總是每天一點一滴地被這裡的人、事、物莫名的感動、內心觸動起小小漣漪;然而真實生活中,要煩惱掛心的事情太多太雜,種種生活瑣事,舉凡打工課業金錢,甚至下雨天要不要洗衣服這些小事情,讓人變得容易忘記某些情感。所以那些團團的感動,我以為也會像過往一樣,慢慢地流失,到最後你彷彿記得那些悸動,卻忘了初衷是什麼;就好像美食中少了一點味道,可是你永遠說不出到底缺少了哪一樣調味品。
我突然想到一部電影的片段,好笑的是,整部片也僅看過這個片段。畫面中,兩位年輕男女在談話,男方不知道問了什麼問題,女方就侃侃而談說自己從小就失去母親,這時年輕的男學生覺得窘迫,說了聲:「對不起」。女生卻不以為意的說:「為什麼要說對不起,我母親的死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後男學生也緩緩道出自己從小也失去父親,他也不懂為何每當有人聽到這個事情的時候,大家都會一臉歉疚的說聲「對不起」。這時女生說了一句話:「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所以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我們只能靠著表面憑空想像去感覺。在蓮苑,我們遇見了許多義工媽媽和家長們,他們都說因為上過陳瑞珠老師(蓮苑的創辦人之一)的家倫課深受感動,進而投入這個大家庭。「家倫課」強調的是,除了孩子從小扎根的品格教育,還有父母親的再教育,這一塊是現今社會所缺乏的。義工團的團長游爸爸就曾經說,他上了家倫課後決心改變了長久的習性,承襲弟子規中:「出必告,反必面」,回家後或出門前必會告知父母親,這種無形的情感交流,促進了家中的團結。那時候聽完這個小故事,心裡覺得父母親再教育的重要性,但人們總是有著鴕鳥心態,總是害怕去想自己想逃避的事實,所以父母親再教育的這件事情,應該是其他社會大眾的事情,和自己關聯性不高吧!
這件事情默默地在我心中埋著,在離開蓮苑後,我應該早就忘記它的存在,又或許刻意想忘記這件事情。蹲點結束後,回到家裡住了一段時間。回家是因為妹妹狀況有些不好,外加和父母親關係有些僵。突然間,我當起了他們之間的溝通橋樑,這件事情是我過去二十幾年來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而在搭橋的瞬間,很慚愧的是,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好好的了解妹妹,以及父母親傳統式的教育真的不適合用在她身上。妹妹是個天真浪漫的小孩,心思很細膩很在乎別人對她的感受,但對生活瑣事不在乎,比較不會打理自己。或許就因此讓爸媽對她很頭疼,忽略了她其他的優點。
我和姊姊都是對生活比較謹慎的人,所以爸媽不懂為何使用同樣的教法,會教出不一樣的小孩,但就像是學生要因材施教,家中的小孩也必須依照不同的個性、資質給予不同的準則和教育。這個道理看似很簡單,但確實要將觀念實行,真的猶如走鋼索一樣,步步艱辛。社會中,父母親認為好的教養方式,不一定適合小孩,在東方重視倫理傳統的社會中,子女們礙於輩份高低,而不敢與之溝通,總害怕溝通不成反變成不孝。
我想起了每每在蓮苑裡面的義工媽媽們,她們總是很勇於承認過往使用錯誤的方式教導小孩直到上了陳老師的家倫課。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很困難的,教導小孩子二十幾年、甚至更久,突然有一天被告知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內心以及自尊所受到的衝擊是無可言喻的。玉雲媽媽曾經說過:「當媽媽真的是在學『什麼叫做媽媽』」。這句話一直感動著我,父母親對子女總是有著很多且給不完的愛,但若愛無法傳遞到孩子身上,只會造成雙方的鴻溝越來越大。
這份感動讓我了解父母和子女雙方溝通間的困難,所以當爸媽心急如焚的想改善和妹妹之間的關係時,心中彷彿早已知道答案,我想如果沒有到過蓮苑,我不會有這麼深刻的體會。
作者小檔案
綽號 咖咖,喜歡步調緩慢的輕鬆生活,靜靜地坐在角落觀察行走的人們、高樓大廈的剪影、陽光和天空的相互輝映、街上貓咪突如其來的搔首、麵包店偶然傳出的陣陣香味、或是眼睛偷得那股暖暖的微笑。小小簡單的幸福就是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