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台東卡地布部落A組 - 劉乃華
當初因為修了一門〈電影藝術專題講座〉的通識課,因而有機會聽到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蹲點‧台灣」之校園巡迴宣傳講座,其中還有一組分享的同學,是上一屆參加過蹲點的系上學姊,聽了他們的分享,內心又再度湧起一股熱血,當天便開始準備報名所需的各種書面資料;然而到了後來卻又有些猶豫,乃因當時的我幾乎是每天都處在忙碌高壓的狀態下,且若書面資料通過還要去台北面試,同時也考量到七月有半個多月的時間要去蒙古服務,時間上就是一個大問題,深怕自己無法負荷。但是不知為何就是不想放棄,所以才在報名期限的最後一天將報名表寄出。
沒想到經歷了書面資料審核以及面試之後,某一天去校外企業參訪時,無預警地接到錄取的通知電話,當下還真有點措手不及,因為跟我們一起面試的另外三組學生每個都好厲害,回答問題時都相當有內容且有條不紊,真的沒想到我們會錄取;雖然最後錄取的地方不是我們的第一志願,但是當下還是很開心。
就這樣,到了要出發前往台東蹲點的前一天,我們倆都還在忙著其他的暑假活動,匆匆忙忙的收拾行李,一大早搭上前往知本的南迴火車。看著沿途的風光美景,內心對於這趟蹲點旅程的期待又更多了。一到知本就見到蹲點社區的連絡人——富霞姊,她的熱情接待,讓我對這個從未去過的卡地布部落有了初步的認識。
我們這幾天的活動範圍其實不大,就那主要的四條路,同一條路上就有兩家便利商店,也是我們這十五天最常去光顧的店家,因為這裡附近沒有麥當勞、星巴客、家樂福之類的大型量販店,雖然那些都是我們之前生活的城市常見的。而我們每天的交通工具是我們住宿連絡人,粘爸、粘媽家的的單車。老實說,其實我們來這邊的前幾天感覺都像在度假,富霞姐時常騎著機車帶著我們四處逛、吃吃喝喝,除了更加熟悉環境,也認識了一些當地人。
不過,接踵而來的反倒是更多關於拍片的壓力,對於不是傳播科系也沒什麼拍片經驗的兩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採訪、田野調查、拍攝取景等相關知識我們其實都不是很了解,我們只參加過基金會在行前辦的兩天一夜課程培訓,雖然講了很多關於拍攝紀錄片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項,但是到了當地,真正實際操作過後,才覺得這一切其實都不容易,有很多事物跟原先想像的都不同。
除了要討論拍攝主題,還要考慮每天不斷變更的行程計畫、天氣,在我們蹲點期間有接連幾天都在下雨。看了無數次前幾屆學長姊拍攝卡地布的影片,不斷地想著到底要怎麼拍,才能拍出有所區隔又不失焦點的紀錄片,每天都有新鮮的人、事、物以及各種問題等著我們。蹲點部落格時常寫到半夜兩、三點,隔天還要早起到巴拉冠啟動誠品書車、幫忙文化成長班,同時也要採訪紀錄片的受訪者。
雖然過程中真的不輕鬆,但也是因為這樣,才能讓我們在這個地方有了更多的體驗、認識與情感。另外,還有和我們同一時間去卡地布蹲點的另一組政大夥伴。十五天的蹲點,我們四個人都住在同一個房間,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會產生競爭的關係,彼此之間會相處的不融洽,但是出乎意料地,我們並沒有出現這些問題,反倒是時常一起騎單車去買早餐,偶爾到7-11聊天、吃東西,或者去當地的一家松美冰店吃冰,好多時間我們都和樂地相處在一塊,因此也為我們這次的蹲點增添了不少趣味。
或許這段旅程中留下許多的歡樂、美好以及辛酸、疲憊等等各種回憶,然而,直到要離開的那天,我才深刻體會到,原來十五天其實很短。或許對當地人來說,我們終究不過是過客,有好多人都還來不及跟他們好好地道別、聊聊天。雖然始終知道十五天的蹲點結束之後,我們都還是得回到我們原本居住的城市,然而我也不知為何,回程的路上,眼眶一直是濕熱的,在去卡地布之前,懷著滿心的期待,沒想到離去時,卻充滿太多的懷念與不捨。
蹲點回來之後沒多久,學校就開學了,又再度啟動忙碌的生活模式。每天生活在都市叢林裡,有好多時刻,腦海中還想著巴拉冠那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以及夜晚抬頭仰望的那一片沉靜的星空,雖然一出校門就是熱鬧的逢甲夜市,琳瑯滿目的美食、店家,但我反倒開始想念卡地布的那一碗只有米苔目和綠豆的挫冰、瑪莉阿姨家便宜又大碗的淑美麵,還有粘媽每天晚上煮的新鮮又健康的家常菜。每天走在車水馬龍、擁擠的人群街道上,卻時常感受不到那人與人之間,最單純也最濃厚的情感交流。
自從蹲點結束之後,我時常很想就這麼放下一切,獨自一人背起行囊去台灣各地旅行,雖然我知道這或許有點夢幻,也不能就這樣不負責任地放下課業說走就走,然而我相信這將會是下一站夢想的起點而非結束,因為十五天的蹲點已在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一切才正要開始。
作者小檔案
目前就讀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喜歡閱讀、寫作、拍照、旅行,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樂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在校曾參與國際交流志工隊,也去過新加波、外蒙古當過國際志工,在參加這些活動後,與外國朋友交談之餘,深感自己對於台灣這片土地早已不再熟悉,仿若失去連結一般,因而決心報名參加「蹲點‧台灣」,希望能夠找回在這塊土地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溫度及感動,並且重新看見台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