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台東卡地布部落A組 - 劉乃華
還記得上一屆參加過蹲點的妤珍學姊,曾在我們蹲點期間跟我說:「都市混久了,會更加驚訝那些無條件對你好、對你友善的人居然這麼多,去年我們也這樣,不想回家。」這句話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這真是我們去蹲點時所感受到最深刻的一點,濃厚的人情味與凝聚力是知本卡地布的一大特色,他們那種聚在一起的氛圍真會讓你覺得這裡仿若一個家。
就好比蹲點接待我們的連絡人——富霞姊,根本就像個家人一樣,每天都會關心我們有沒有吃飽、睡得好不好、拍片採訪進度如何,也曾到了凌晨一點多,還和我們一起討論拍攝主題,過程中還得時常幫我們連繫不同的採訪者,那些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問候真的很溫暖。
在卡地布,你會發現這裡的每個人好像彼此都互相認識,有許多人經常會聚在巴拉冠園區的某棵大樹下聊天、吃飯、編織工藝品,同時這裡也是當地孩子平常休閒活動的場所,在現今講求土地以經濟開發導向為主的年代裡,已經很難在其他地方看到像巴拉冠這樣,有著一大片翠綠草地的戶外場域。
夜晚時分,耳邊傳來的不是車輛、人群穿梭的嘈雜聲,而是蟬兒的鳴響,偶爾抬頭仰望還會看見星光閃爍。那一夜,辦在巴拉冠戶外的文化成長班成果展,許多孩子的爸媽都一同蒞臨現場,一大群人圍坐在一起觀看孩子們的成果發表,那樣的畫面真的令我倍感溫馨。六天的文化成長班裡,會看到部落裡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大人、孩子都參與在其中,國小的小朋友是學員,國中以上則是小隊輔,而高中以上甚至大學的,要負責規劃課程,他們也是從小就參加文化成長班的學員;同時也有很多熱心的媽媽會幫忙張羅這群孩子的午餐、點心,有很多家長都會贊助一些家裡賣的東西。
還記得某一天的午餐有魚吃,突然間有一個小女孩跑來跟我說那個魚是他們家的,因為她爸爸是專門捕魚的。對於那樣不分你我,大家互相關心、貢獻一己之力,只希望能讓活動更好、小朋友學到更多,如此無私的付出,會讓你覺得這個部落有如一個大家庭,也就是當地人口中常說的,喜歡大家「團結在一起」的感覺。
在我們尚未去卡地布蹲點之前,就曾在網路上搜尋過與當地有關的資料,然而有很多主要是卡地布在「祖靈遷葬」這個議題上的相關新聞,當下不免對此感到擔憂,因為在電視新聞媒體上看到的各種抗爭畫面,都是有點激烈,有時還會爆發衝突;然而實際到了當地,才知道這個抗爭已持續三年多,一開始只有部落的長者參與,是到了最近才有越來越多部落年輕人紛紛站出來支持,甚至與家裡的長輩,一起走上街頭向政府表達他們的心聲。
一位訪談者跟我們說到,「卡地布每年的祭典是部落最熱鬧的時候,許多在外地工作的人都一定會回來一起慶祝,然而近幾年卻是得綁著抗議的布條走上街頭,那是一種無聲的吶喊啊!」在外界看來或許會覺得卡地布的排外性很強,然而悍衛祖靈小組的發言人─馬捷叔叔說:「近幾年因為祖靈遷葬這個議題可能會讓外界人士有這種感覺,然而我們之所以會如此強悍,是因為看到現今很多議題發展到最後,發聲的人反倒是外界人士,而非真正與事件本身相關的人,所以我們自己必須堅決悍衛到底,唯有如此,才能保留部落的主體性。」
其實,對於卡地布捍衛祖靈這整件事也是到了當地才真正了解,也讓我看見他們對於祖靈信仰文化保存的堅持,並不完全只像新聞媒體報導的那樣只有所謂的抗爭;而原住民也並非只是大家表面上看到的,只會唱歌跳舞、喝酒,那些都有深層的涵意,有很多是為了表達對祖靈的感謝。唯有實際去了解原住民過去生活的那些歷史、文化足跡,才能真正體會為何卡地布族人對於祖墳遷移這件事會如此強烈反對。
無論是祖靈遷葬議題或是文化成長班,其實都能看見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部落團結的凝聚力,卡地布族人為了守護他們的傳統領域所付出的努力與捍衛精神深深撼動了我,同時在成長班當中也看到老師教導孩子唱母語歌的情景,此時此刻,我終於能夠了解之前來卡地布演出光影戲的老師所説:「希望我們都能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說母親的話」。
作者小檔案
目前就讀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喜歡閱讀、寫作、拍照、旅行,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樂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在校曾參與國際交流志工隊,也去過新加波、外蒙古當過國際志工,在參加這些活動後,與外國朋友交談之餘,深感自己對於台灣這片土地早已不再熟悉,仿若失去連結一般,因而決心報名參加「蹲點‧台灣」,希望能夠找回在這塊土地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溫度及感動,並且重新看見台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