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南菁寮村 - 呂宜蓁

菁寮的女人把丈夫當做他們的天,但撐起一片天的卻是女人的手,他們臉上的笑容不知道是多少苦痛和悲傷累積出來的。

 

連雲阿媽沒唸書從八歲開始做工,作田做了一輩子。他辛苦不要緊,但他不要他的孩子辛苦。

她用她的青春年華哺育大兩個女兒一個兒子。

 

阿媽不愛漂亮,日頭將他的皮膚曬得乾乾黑黑的,大阿姨說她幫阿媽買防曬保養品,阿媽都不要,他只要他的孩子過得快樂就好。大阿姨跟我們說他想要當媽媽永遠的女兒,因為媽媽把女兒的事都做完了。阿媽不想讓他的子孫們過跟她一樣苦的日子,於是他把所有的苦吞進自己的肚子裡,把所有責任都背起來。儘管兒女都成年了,在阿媽眼中仍然是個孩子,阿媽不要他的孩子養她,他要他的孩子養他的孫子。

 

每次女兒回家,阿媽總把自家種好的米、木瓜、龍眼、青菜塞給女兒,能吃到自家榨的甘蔗汁、種的米阿龍眼真的很幸福。

 

這裡的老人家是沒有在退休的,也沒有退休金,他們就這樣耕田直到身體不行為止。

 

最後一天,在阿媽家吃了晚餐,也在庭園裡和大家坐在綠色塑膠椅上,和他們談天抬槓。明明只是短暫待在這裡,連雲阿媽一家人把我們當作是自己的孫女一樣看待。大阿姨一直吆喝著要我們一起入座,已經好久沒有在戶外的大庭院,和叔叔阿姨這樣暢談風生。明明只是外來者,卻被大家熱情地照顧著。到社區裡的稻稻來餐廳吃飯,廚房的媽媽會偷偷幫我們加菜加飲料,然後跟我們咬耳朵跟我們說不要跟別人講,也會跟我們發些工作上的小牢騷。稻稻來的媽媽都身兼多職,既會編藺草袋做黑糖還會做料理。但媽媽們都很喜歡在稻稻來工作,工作帶給他們成就感以及自信。

 

到阿賢媽媽家做訪談,阿賢媽媽還特別做越南料理給我們吃。阿賢媽媽的越南料理色彩明亮不嗆辣,也許是料理如人吧。鵝黃色的蛋配上橘色的蘿蔔,讓人的舌頭嚐到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溫暖。這道料理是一個女人跟他過去家庭斷根後的殘存。同時也是一種母親與孩子的對話,能讓他的孩子知道媽媽從哪裡來。阿賢媽媽平日在塑膠袋工廠上班,週末在老街上賣香腸,她的生活大半為了她年幼的孩子打拼,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平日沒空照顧小孩時,便把孩子帶去教會。

IMG_7323.JPG

教會是好多孩子的第二個家,早上是小朋友的課輔教室,下午是孩子們的遊戲天堂。暑假還有開給外籍媽媽的紀錄片課程。牧師則是教會的大家長,總是和小朋友們混在一起,也會和孩子們交流風之谷的破關祕技。牧師關心小朋友也關心阿公阿嬤,大至健康就醫狀況,小至農作物收成情形,牧師都瞭若指掌;還會鼓勵阿公阿媽學電腦。阿益阿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從完全不會電腦、害怕電腦,到用手寫板克服電腦打字的問題,現在上網看新聞、氣象及稻米價格已成每天的習慣。

IMG_6368_0.jpg

菁寮這個社區大部份的人都把他當一日遊的行程,但待這越久越捨不得離開,因為太多精彩的生命故事等著被挖掘。

作者小檔案

呂宜蓁
政治大學

天蠍座,桃園人,政大廣電系。

有著慢靈魂,害怕規則,常常放空,

適合活在23.5度以南,有時難以適應速度過快的台北。

喜歡在菁寮騎腳踏車的日子,

風吹在身上的時候,多想順著路一直、一直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