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台東卡大地布部落B組 - 李映昕
我喜歡這樣偶遇你們
在部落裡面,要遇到認識的人極為容易。蹲點第一週都在跟成長班的行程,還沒有太大的感覺;成長班結束後,我常常騎著車在部落裡亂晃,每次都會遇到認識的人。這種心情像是在拆歡樂包,每次都抱著小小的期待:等一下會遇到誰呢?遇到了,聊個幾句,再繼續去做各自的事情。要找人也很容易,問一下遇到的人,欸有沒有看到那個誰誰誰?甚至在下一個路口就會遇到他/她。有一次我要去巴拉冠找富霞姐,才出了門,就在轉角看到富霞姐騎車經過,當下真的覺得太巧了,也太有趣了!這種驚喜雖然很小,卻常常讓我開心得不得了。
「愛的卡地布,噹!」
成長班結束後隔天,我騎車去好厝邊,立刻在路上遇到成長班的孩子們。見到第一個,喔,你穿著成長班的衣服啊?下個路口又看到第二個,耶,怎麼你也穿著「愛的卡地布」?等我騎到了好厝邊,幾個孩子在瑪莉阿姨那裡買吃的,我一看,這幾個孩子也穿著成長班的衣服!
後來跟幾個年紀相近的青年聊起這件事,他們說,「哎呀,因為前一天晚會有穿嘛,所以他們隔天就繼續穿囉!」但這還是讓我很驚喜,幫孩子們拍的合照溫馨又有趣,也成為我後來很喜歡翻出來看的照片之一。
成長班有一個獨創的口號,叫做「愛的卡地布」。一開始是傳統的「愛的鼓勵」拍手,結尾加上一句:「愛的卡地布,噹!」,喊到那個「噹」的時候還要舉起右手,做出一個往後敲的手勢。到後來,連我都很愛跟著孩子們一起喊,有一種「我們是同一國的」感覺。
富霞姐是我們的媽
蹲點兩週,我特別想感謝富霞姐。富霞姐是我們得以融入部落的重要人物,沒有她,蹲點絕對不可能如此順利。當我們像一張白紙般的來到卡地布,富霞姐帶我們認識環境,把我們介紹給部落族人,關心我們的活動跟拍攝,解答我們的大小疑難雜症,就跟媽媽一樣。成長班的最後一天晚上,我們在好厝邊趕工影片,富霞姐全程待在旁邊看著,不時提供協助(比如說,當我們想不起來某句族語怎麼講的時候),其實她可以不用花那些時間的。
獵人營的第一天晚上,我閒閒沒事,晃去巴拉冠找守夜的富霞姐聊天,我勸她可以去睡一會兒,但富霞姐說,既然這是她負責的活動,那就等活動結束後再去休息。另外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富霞姐提到她年輕時,在國家戲劇院看到《卑南篇》的演出。她說,「我聽到『噹』的一聲,眼淚就掉下來了!」那一刻我彷彿能夠體會富霞姐的心情,因為在外的遊子最期盼的,就是來自家鄉的呼喚。
作者小檔案
李映昕,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二年級,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土生土長的雲林人,但是有很強烈的高雄認同。喜歡原住民文化、旅行、攝影,未來希望當一個優秀的記者,也盼望有一天能為家鄉貢獻所學。李映昕,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二年級,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土生土長的雲林人,但是有很強烈的高雄認同。喜歡原住民文化、旅行、攝影,未來希望當一個優秀的記者,也盼望有一天能為家鄉貢獻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