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台東愛國蒲教會 - 王彥荏
在蹲點之後因為工作關係,跟隨88News的記者訪問霧台鄉佳暮部落,在那裏我看到許多災區的原住民,被迫遷離原本所居住的環境所衍生的問題,包括傳統的失傳、民生的缺乏、相異族群的衝突,還有對故鄉的思念,讓我開始正視到永久屋這項議題。
愛國蒲受到2009年八八風災的重創,山頭上的土石滾滾而下,淹沒靠近山邊的幾棟民宅,並沖垮教會旁的橋樑,時至今日才整修好新橋,而山邊的住戶也遷移到較下面的地區居住;慶幸的是在那場災害中沒有人受傷,部落裡的高中生張怡萱說:「我那時候親眼看著山頭掉落,很可怕。」
我們曾經去住在愛國蒲最裡面的林大哥家玩,林大哥的女兒小文目前讀大鳥國小三年級,比照片上那道土石流痕跡還要更裡面,我們開過一條很小條的又顛簸產業道路,道路難行的程度讓人覺得一不留神便會有危險,而這條路便是小文每天上學所必須經過的道路,因此每逢下雨便不能上學,非常辛苦,孫聆聆老師跟我們講的時候雖然語氣平淡,但卻聽得出無奈。
而這,只是災區的一小部分縮影,時至2012,愛國樸還是百廢待舉,像連結上下部落的橋樑是在我們蹲點期間才蓋好的,之前的愛國蒲被一分為二已有三年之久,我心中很是無奈,在台北或產業要地是不會出現這種延宕的情況;或許也是因為媒體有報導,才有政府的人會來關切。
接著我和鍾宜軒自行下山,以步行方式拍攝土石流的痕跡。這道大地的傷痕也貫穿了愛國蒲的人,每當風強雨大時總會勾起他們的傷痛。在愛國蒲的蹲點後半段天候也相當不佳,進入愛國蒲的道路越來越難以通行,我們騎著騎車都要亦步亦趨,深怕出了意外,問了當地居民這條路甚麼時候會重新舖設,他們笑著說:「爛到不能再爛就會有人來鋪了。」
而因為當時的風災問題,政府在愛國蒲的大鳥國小附近蓋了一整排的永久屋,全臺灣各地都有類似的災後重建方案,但其實有非常多的潛在問題,像伊雅斯牧師說:「你要住進永久屋,你要放棄掉你原本的土地,還不能擁有永久屋的產權」;然而,愛國蒲附近其他部落因為災害嚴重,不得不遷移過來,不同部落的人相處在同一塊地區必須要考量當地資源的重新劃分,還有傳統與過去的歷史,是否都會隨著遷村而捨棄,這些問題在霧台鄉佳暮部落已經浮現,並且讓該地原住民痛苦不堪。
我們在這趟蹲點過程中不是記者,但還是希望盡我們所能,傳達偏鄉聲音給大眾。在台灣有許多地方的原住民都面臨了永久屋的問題,我以曾設計北投圖書館、花博夢想館、生活館的台灣知名建築師郭英釗,替八八風災摧毀的高雄那瑪夏區民權國小設計新學校的事情為例,重視文化和教的郭英釗認為,永續議題和綠建築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在不同的環境和氣候都會有不同的解答。他說:「永續環境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就是我們自己!」
郭建築師強調「因地制宜」,先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氣候、人口密度去提出解決方案,最後他根據當地布農族的文化傳統「大屋」,揉合當地特色與原民風格進行學校的重建設計,引用當地居民的口號:「我們不是要重建我們失去的,我們要重建的是未來。」來說明他對於在該地重建的理念,也應該是未來對於災區重建所抱持的理念。
作者小檔案
我叫做王彥荏,同時兼具都市人和鄉下人身分的我,追根究柢,哪裡是我的故鄉?經過長久的追尋,我得到了解答,那就是整個台灣。
蹲點讓我再次認識台灣的美和人情,對於台東與部落我不再陌生,離開台東後我改變很多,開始騎單車、走路和曬太陽,生活變得更樸實,但內心卻更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