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東卡地布部落A組 - 楊舒婷

還記得小時候,曾經在歷史課本上讀到關於卑南族的介紹,當時的我,在畫著九族人偶的台灣地圖上(當時的課程教的還只有九族而已),用紅筆把穿著華麗服飾的「卑南族」和「阿美族」人偶圈了起來,並拉了一個箭頭出來,在一旁用幼稚歪斜的字體寫著:「母系社會」,因為老師總是說一定會考,也真的在每次的考卷上出現,以致於十年後的我還能清楚記得,卑南族和阿美族就是母系社會的代名詞。

 

但是,母系社會是什麼?

 

《維基百科》裡說到:「在母系氏族裡,婦女從事採集和農耕,製備日常衣食並主持家務,女性的地位高於男性,夫妻結婚後各居各自母親的家裡,或夫居妻家。在近現代部落民族中,只有少數處於母系氏族階段,並且正在消失中。」

 

為什麼要提到母系社會?

 

卡地布,在距離知本火車站五分鐘車程的這個地方,初來的第一天,訝異的並不是見到沒見過的部落風光,而是一個漢人、外籍新娘、原住民甚至客家人雜集的這個「社區」,這裡有連鎖便利商店,有網咖,也有外籍美食餐廳或是原住民口中很會做生意的漢人開的卡啦OK店;再往山上走,是著名的知本溫泉區,觀光客來來去去,和想像中的原住民部落很不一樣,加上台東的豔陽,不藏私地把所有的人都曬得黑黑亮亮,走在大路上,見到迎面而來的人,對於我這個城市小孩來說,是分不清楚誰是原住民,誰不是的。這裡的文化融合想必十分激烈,他們平時不能打獵,因為很麻煩要申請,走幾步就有農會超市可以買到肉,取代小米酒的是台灣啤酒加上無糖綠茶,這裡的小朋友也會在中午炎熱的時候走進便利商店卡位,吹冷氣、聊天兼寫作業。

 

負責照顧我們的部落姐姐告訴我們,他們的祖先是母系社會,我問為什麼,姐姐爽朗地告訴我:「因為田啊!有田的人最大!」若要換成學者們說的話,以前的他們,土地繼承在女性名下,所以理所當然地擁有財富的人擁有權力,走到世界的哪裡都一樣。「但是後來很多人被政府騙了,土地被便宜的買走或是用某些方法收走了,我們哪知道土地權什麼的東西,土地不就是祖先留下來給我們族人的嗎?」姐姐笑著說。

 

在一個逐漸被文化融合的母系社會裡,當這裡的女人不再擁有土地,男人也賺錢養家,女人一樣在家照顧孩子,母系社會真的消失了嗎?

 

不是的,

我想,

它只是換了另一種方式呈現。

 

一年一度的小米收穫祭,以部落青年為主角的祭典,是由婦女們帶著小女生挨家挨戶的拉贊助、販賣活動T-SHIRT、招呼觀光客來籌措活動資金;對內,從六、七十歲的阿姨到二、三十歲的姐姐們,為部落的青年煮飯洗碗,二十歲以下的年輕女孩,從外地回到部落,幫忙需要體力的各項雜務,也幫忙帶著小學甚至更小的弟弟妹妹,因為他們的母親可能正在為祭典的準備工作而忙碌。

 

即使某些傳統正在一點一滴流失,跟上時代的腳步,這裡的人也用FACEBOOK開會不再用社區廣播,會說母語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這裡的女人似乎生來就如此強悍堅毅,從姐姐們的身上,依稀見到當年歷史課本上那行紅字帶給我的想像,一個像天一樣的母親照顧著自己的家庭,甚至自己的部落。

作者小檔案

楊舒婷
政治大學

1991年2月6日,出生於桃園市,家住距離市區不到十分鐘的小郊區,是個在水泥高樓裡長大的孩子。目前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四年級,喜歡拍照、旅行,想認識所有不認識的人事物,長大之後能環遊世界就好了。拍攝紀錄片,是旅行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習,感謝我的受訪者,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像你們一樣,願意分享,也擁有分享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