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三重耕心蓮苑 - 蔡岳庭

走進湧泉坊,熱情的秋鳳媽媽,就帶著一臉笑容來招呼。她是我們第一位最快熟悉的人,我們非常享受在湧泉坊用餐的快樂,因為她的笑容總是令人感受到溫暖,感覺不論是誰,都是她的親人一般。

 

再更近一點,廚房裡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香媽了,說明白一點,她就是主廚了。剛開始,還是有點陌生,她只是笑笑地看我們,讓我很想去幫她的忙,因為我也很喜歡煮菜,想從她身上學一些好料的,回去煮給親朋好友吃。

 

原本她是在台北車站上班,有時候一個人就顧著一個攤子,也常因忙不過來不小心忽略顧客,被老闆罰過薪水。看盡了外頭的人情冷暖,從她的身上我感受到歷盡滄桑的感覺。

 

「來蓮苑的感受是什麼?」我問了一個很籠統的問題。

「剛開始感覺就是一份工作啊,中間一度想要離開,但越做越不想離開。」我在想,中間想離開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經濟問題,也有可能是按捺不住待在相同一個地方… …等,我並不知道。

 

每天早上八點左右,社區的阿公阿嬤就會來蓮苑幫忙挑菜,當時想跟他們一起挑菜順便聊天,他們都說:「免啦!菜很少,咱自己來就好。」我就在旁邊一邊看著孩子們來上課,一邊看著長輩們為這個社區付出他們的心力。孩子們經過這裡時,也都會和阿公阿嬤打招呼。

 

暑假為了辦一個營隊,自己同時身兼廚師的職務,深深感受到身為廚師的辛勞,但在這個地方,有那麼多人一起幫忙,而不是自己一個人躲在廚房當幕後。幕後的辛勞,絕不是隨時掛在嘴邊的「您辛苦了」就能打發,我覺得身為一個幕後,能真正的被尊重、正視,才是他們最想要的。怎麼做?陪陪他們吧。

 

就是這麼多常常說「我沒事阿,所以做伙來挑菜」的社區阿公阿嬤,來陪伴著蓮苑裡的香積媽媽,所以她們越做越開心,對這裡投入的心力就越多;換做是我,來這裡煮菜工作,我也不會想走,事情很多很重,但就是有這麼多人的關心,有一個家的感覺。

 

或許知道我們來的時間並不會很久,似乎很多人生體悟,都在訪談時一股腦地傾倒在我們身上,從一開始蓮苑創辦的困難,到家裡的發生的事,以前家鄉的事。

 

到底是什麼天意,有了那段讓蓮苑苦捱的「金融風暴」?當時所有蓮苑的職工們,都自願減薪來渡過,共體時艱,東省省、西省省,那段難熬的時期就這樣過了。

 

經過這麼多天下來的觀察,可能會去注意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注意課程、事態的走向;卻忘記了,人與地的感情。這裡看起來非常像家,偌大一個社區,說是一個家會不會太浮誇?

 

從一開始社區居民的反對,到老師們再三拜託黃主委試用一年時間、地主將地產捐出不再收房租、金融海嘯,不斷地考驗、不斷地承受、不斷地突破,能堅持到最後的人,都會有種向內凝聚的革命情感吧。一個家,口頭說說沒感覺;真的用心,真的一起打拼,就是一個家。

 

不只是老師們、香積媽媽們而已,在接送孩子回家時,家長對這個社區學校的認同,也是動力來源。陳老師的願望,是能有個大同世界的存在,但相比其他的地區,我覺得,這裡就是個大同世界。

作者小檔案

蔡岳庭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為什麼會來「蹲點‧台灣」?我不喜歡生活在一個被框架架住的生活裡,理工科的我,不是對理工毫無興趣,而是對一板一眼的實事求是,感到特別無助。

我喜歡從任何一個角度去完成一件事,即便這件事我一直重複著做。

我喜歡音樂,因為它有和諧與不和諧;我喜歡演戲,每次的內心話都不相同;我喜歡攝影,從不同的角度,帶給人們的感覺完全不同。我想用我的感受去讓別人感受,所以,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