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屏東吾拉魯滋部落 - 李翊彤
吾拉魯滋居民在八八風災前,居住於海拔七、八百公尺的泰武鄉山區,因莫拉克風災嚴重受創南部山區,因此不得不全遷村至現今吾拉魯滋永久屋。
常常會聽到很多VUVU們說著山上生活多麼悠閒自在,每天族人都會從自家菜園或帶著獵到山豬,一同聚集到一間較會下廚的人家一起聚餐吃飯,每天都有不同的菜吃,又能與鄰居閒話家常,這樣的生活好不熱鬧。很多叔叔阿姨們回想起在部落的生活,談起這段時光,眼裡滿是閃閃亮亮的回憶,上課時帶的不是書、鉛筆盒,而是蚯蚓以及小釣竿、盒子等,因為一早要去把線放好,等著下課後回來看釣青蛙的成果,再將青蛙拿去賣,貼補家用,或把青蛙分享給親朋好友吃。慷慨熱情的排灣族裡是不會有人被餓死的,大家樂於分享,即使至只剩一點點,都不吝嗇將自己碗中食物與大家共同分享。聽完這麼多有趣卻又無法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讓我對泰武部落產生更多的興趣。
一天與我們相當熟識的阿福大哥,終於受不了兩個女生的疲勞轟炸,決定要帶我們一同前往山頭的另一端─泰武部落,沿路風光明媚,從平地熱到不行的溫度,漸漸變成如秋天般舒爽的天氣,旁邊還有瀑布以及雲朵環繞,彷彿人間仙境,濃濃的咖啡香撲鼻而來,我們也順利到了泰武部落。看到部落陡到不行的斜坡足以讓人頭皮發麻,阿福大哥說著小時候時都會在這恐怖的斜坡上飆腳踏車、丟球後與球比賽跑步等,講到這些有趣回憶時,阿福大哥笑容滿面,彷彿是昨天的事,記憶是那麼的清晰、純粹。
部落通常連接著部落,因此也順路拜訪了阿福大哥的木雕老師─卡邦老師。「為什麼想刻木雕?」老師說出了一件讓人隱憂的事,木雕這項技能是祖先流傳給子孫的一項禮物,原住民本身沒有文字,利用刻下圖案得以保存部落文化,現在雖有了文字,但若木雕這項傳統工藝沒人願意學習,那麼原住民的圖騰、符號等也會跟著消失,成為文化大浩劫。因此卡邦老師接下了擔子,將木雕傳承下去,並教導更多部落的年輕人。頓時,我突然也理解了泰武國小讓小朋友學刻木雕的意義了。人不能忘本,若忘本,未來溯源機率幾乎是微乎其微。
也許遷村是個危機,也有可能是轉機,搬到平地後更多年輕人願意回到家人身邊,部落重建從來都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有沒有人願意為了部落做些努力、犧牲,若是部落年輕人願意接下這擔子,相信部落即使搬到平地,也能保有傳統文化。
作者小檔案
我是翊彤,小麥膚色、熱情活潑、裝熟不害臊,蹲點後成功內化為半個排灣族人,期望能與木雕一般,藉由生活中經歷過的種種歷練雕出人生的厚度,期望能將吾拉魯滋最美、最動人的一面呈現給大家。